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乐的诞生
教学目标:
1、聆听《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了解标题音乐的基本特征。
2、在聆听、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柏辽兹。
3、初步懂得与标题音乐有关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理解标题音乐及浪漫主义流派风格的内涵。
2、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有鲜明的标题及虚幻奇想的戏剧性情节;有固定乐思,并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突破传统交响曲的典型结构方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导入
从欧洲历史上看,标题音乐可追溯到14世纪的狩猎曲,直至贝多芬的《英雄》(第三)、《命运》(第五)、《田园》(第六)交响曲。但此前的标题音乐仅有标题,而没有帮助听者理解音乐的文字说明。有文字说明的标题音乐,当属法国作曲家柏辽兹首创。 本课我们要鉴赏的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大屏幕展示课题――标题交响曲的诞生)
二、新课教学
1、作者介绍(展示柏辽兹图片及生平简介):柏辽兹(1803——1869)法国浪漫主义的精华,可以说集中在文学家雨果、画家德拉克罗瓦和作曲家柏辽兹三个人的身上。在他们的作品中,糅合着种种矛盾的因素,有豪迈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艺术家个人孤寂心绪的衷心倾吐和种种空幻的奇想。
柏辽兹是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音乐,学习弹钢琴和吉他。182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830年的七月革命,激起了柏辽兹的革命热情。他走在街头,同群众一起高唱《马赛曲》,并将《马赛曲》编成带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作品,表明他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同年8月,他以康塔塔《沙达那帕》获罗马大奖。也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代表作《幻想交响曲》。1830——1846年间,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期,有大量的优秀作品问世。1848年之后,柏辽兹的革命热情冷却,加以个人生活上的种种不幸,在创作上转向宗教题材,风格上转向平静而稳健。
柏辽兹的音乐作品主要有3部歌剧、4部交响曲、6首管弦乐曲、25首合唱作品,还有歌曲和音乐话剧。他是19世纪法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的大作曲家,他把人物以“固定乐思”来表现,使管弦乐作品犹如戏剧般地发展,这是他对音乐的重大贡献。(简短介绍)
2、音乐知识: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 (展示知识点)
(1)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有的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有的作品除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
(2)标题音乐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重奏、合奏等。
(3)按内容区分有两类,一是戏剧性的,一是描绘自然景物或世俗风情的。
(4)按音乐构思可分为三类,一是情节性的,二是描绘性的,三是哲理性的。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属于情节性的。
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标题音乐就是在非标题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可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标题音乐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3、作品分析与欣赏 :
(1) 作品简介:(展示五个乐章)
(2) 《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
《幻想交响曲》副题为《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它用浪漫主义幻想的形象体现作曲家自身恋爱的体验,带有自传性。(点到作者暗恋女演员,结合教材p125内容对第二乐章分析)第二乐章的标题说明中,作者写道:“豪华的节日宴会喧哗声中,他在舞会上遇见了心爱的人。”
第二乐章属复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的两个对比的音乐形象的介绍。(大屏幕展示,并点到主人公恋人,固定乐思)
①、听赏引子部分:引子部分,弦乐弱奏震音,加上两架竖琴的华丽、装饰性的琶音,使人感觉到舞会的豪华与隆重。
②、听赏第一部分:节日舞会的欢乐场面。圆舞曲的旋律,典雅纯朴。
③、听赏第二部分:乐曲的中间部分表现主人公的恋人也来参加舞会。这时,表现主人公恋人的旋律已不是第一乐章的固定乐思,那个乐思已经圆舞曲化了,音乐显得非常典雅。
④听赏再现部:再现第一部分的圆舞曲主题。音乐十分的华丽、热烈,节日的气氛达到高潮。
⑤听赏尾声,“固定乐思”由单簧管悠悠地吹奏,伴以长笛和圆号的长音。恋人的形象在舞蹈的旋风中一掠而过。
(3)、完整听赏第二乐章
4、拓展与探究
①请学生谈谈对《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感受。
②《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能够引起不同的联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力,为这个乐章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