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第二课 高亢的西北腔”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第二课 高亢的西北腔”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第一课 音乐与人生
- ·下一篇文章:第三课 独特的民族风
第二课 高亢的西北腔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刨洋芋》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在表现主题时用叙事的口吻,先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曲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也是歌唱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
《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前准备 |
播放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
学生在音乐声中入座 |
营造民歌氛围 |
一、导入 |
师生唱西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片段。 |
1、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吗?(《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会唱的同学跟老师一起领唱,合唱部分在老师的指挥下全体合唱。〔会唱的多唱,不会唱的也能唱。〕 3、导入新课。 |
1、 1、从熟悉的民歌入手,冗余度高,提高学习兴趣。 2、 2、心情愉悦的情感交流,用歌声活跃课堂,让学生感受激情和爱。“先声夺人”活跃课堂气氛。 3、 3、全体参与,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歌唱基础好的学生,师生平等、人人平等。营造轻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
二、探究 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 |
1、以测试的方式在教材的“拓展与探究”的第4题的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2、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3、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
4、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
4、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
1、学生找五省位置,并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位置。 2、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 1、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借景抒情〕。 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聆听歌曲: ⑴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 ⑵ 用了什么演唱方法?(假声) ⑶节奏怎样?(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 师: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属山歌的一种。
1、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第一次聆听歌曲: 歌曲有几句?(四句) 3、跟唱歌曲两遍:(用方言) 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1、“脚夫”、“婆姨”是什么意思?(“脚夫”又称“赶脚的”或“脚户哥”。脚夫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 2、边听边思考: ⑴有几句?〔上下两句〕 ⑵音乐情绪怎样?(第一句上行,第二句下行) 师:《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出示测试题: 1、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2、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3、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平民生活。〕 4、师: 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 |
1、运用知识复现法,通过做题,让学生明白,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性格、生产方式、语言,这一切都与民歌的风格形成有关。 2、渗透民族文化意识,为下一步做铺垫。
1、通过朗诵引导发现:原生性民歌衬词用得多。 2、感受方言语调在歌曲中的作用。 1、3、通过聆听和思考发现:旋律高亢、节奏自由等特点。 2、4、引导学生探究“花儿”的风格特征。感受民间歌手演唱时,运用的方言、衬词衬腔、发声方法认识这首歌,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认识“花儿”这种山歌体裁。(关于“民歌体裁”这一知识点,放在本单元结束总结时再精讲。)
1、感受收获后的喜悦心情和幽默、风趣的情绪。 2、探究民歌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合头换尾”、“鱼咬尾”等。 3、感受和理解四句旋律“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感。
1、 探究“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2、了解“脚夫” 常年赶者牲口行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在寂寞无助中,借景抒情,消愁解闷的心情。 3、理解第一句旋律上扬的原因是唱“景”,第二句下行是因为唱得是郁闷的“心情”;“情”与“景”、“上行”与“下行”形成对比。
1、运用口头检查法和直观检查法,根据测试题检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2、让学生明白,民歌的美就在于她的:“原生性”。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抒发都包含在高亢的歌声中,体现和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与情感之中,易接近,贴近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