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春日抒情》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春日抒情》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高中视唱练耳教学大纲
- ·下一篇文章:梨园传情——中国戏曲艺术
《春日抒情》教学设计
教材: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美术出版社)
设计思路:
尝试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贯穿教学过程,全面运用讨论、合作欣赏、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如:问题分析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合作创新能力等)。
教学流程示意图:
导入——研讨——听赏——分析——研讨——小结——实践——演唱——结尾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意识到青少年时期就是人一生中的春天,应当珍惜,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本课题的欣赏部分,要求引导学生尝试作品分析;
3.在歌唱中力求做到,合唱部分的演唱要和谐有表现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既会正确欣赏三拍子的曲子,又会把三拍子的双声部歌曲演绎地和谐且具有表现力。
教学准备:
黑板、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永远是诗人们眼中永恒的主题。“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学们,你们能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
生:春天。
师:是从哪一句获知这个信息的?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解释这首诗,并带领学生结合诗文、图景来回顾一年四季的各种生态,如:花、树、动物等。
师:刚才我们用文字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如果现在要用肢体语言来比拟这四个季节,你们觉得做什么动作,不用说一看就知道是相应的季节?
生:集思广义。
(通过言行的回顾,唤起学生对四季的切身感受;故意设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导入下面的知识点起了辅助作用,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二、进入课题
1、听赏竞猜
(1)播放音乐片段引入
师:播放的这段音乐,它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请同学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判断。用肢体语言来告诉大家,你选择的是什么季节?
生:选择春天(由个别学生到全班)。
师:那能为所听得曲子起个好听得名字吗?
生:各抒己见。
(2)围绕音乐,深入分析
教师揭晓音乐的原名是《春之声圆舞曲》,分析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及特色,对于曲名中的“圆舞曲”进行提问。
生:纷纷讨论,各抒己见。
师: ①理论方面分析:从圆舞曲的三拍子特点到明确三拍子的强弱效果,再回归到《春之声圆舞曲》本身,从而带领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本曲主题就是在4个XXX过后出现的。
②教师组织学生从倾听主题,到大家集思广义地选择表现主题的肢体动作,最后再从头至尾听赏音乐。
③全曲欣赏过程中,师生兵分两路。
师:用绘画来板书整曲的脉络图。
生:主题出现,肢体语言进行;主题结束,手放下。
④师生小结:《春之声圆舞曲》是一首回旋曲式的圆舞曲。
(该过程既有深度又让学生动了起来,寓教于乐;作品分析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既新颖又实用;让学生在观看表演中进行总结,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学习主动参与性,锻炼提高他们参与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春趣,实践活动
①师:春天,让孩子们脱去了厚重的棉衣,步履轻盈的你们最想去干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有同学说放风筝。请同学们看老师之前给《春之声圆舞曲》画的结构图,不就是个串连的风筝吗?提到放风筝,我想请教同学们几个问题……
教师把话题引领到风筝的色彩安排上,并明确色彩的搭配要领。
②实践活动
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为风筝设计一件最亮丽的春装。
生:热烈讨论、协商,积极参与
……
(以学生为主的实践创新活动,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老师只作引导或作为他们中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实践当中去。)
3、演唱歌曲《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师:这首曲子双声部是个难点,请男女同学分开唱一遍谱子(第l课时已学过)。
生:分开练习后再合成歌曲。
(在演唱作品中再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在歌唱中力求做到合唱部分的演唱要和谐有表现力。)
三、结尾
师:正如歌中所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你们是父母的希望,现在正是学习的最好季节一定要把握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教学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