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之声——乡音乡情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二、通过欣赏,能听辨出音乐的段落,了解作品体裁、演奏乐器等。
三、熟悉并学唱《沃尔塔瓦河》的音乐主题。
[教学内容]
花城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情感之声》第三课时(欣赏《沃尔塔瓦河》)。
[教学重点]
对作品主题学唱和整体感受。
[教学难点]
进行审美感知,听辨音乐、音色,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画面。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主动搜集表达不同情感的乐(歌)曲,向同学推荐,并与同学交流鉴赏音乐的心得及见解。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的资料,并制成相关的课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补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音乐分析表、音像资料等
[教学切入点]
以文学作品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教 学 过 程]
课前播放歌曲《乡音乡情》,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师生礼式
一、导入
恋母——思乡——念国。这是人民思想情感上的阶梯递进。我们前两节课已经感受到了音乐中的母爱和友情,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感受音乐这一情感艺术中的乡音乡情。
以文学作品导入:余光中的《乡愁》。
(播放2006年央视《同一首歌——走进厦大》余光中诗朗诵视频)
(设计意图:选择欣赏这一视频,激发学生对这一课题的兴趣,渲染课堂气氛。)
二、交流与讨论
师:是水孕育了最初的生命,是将和哺育了人类的文明,不同肤色的人都把自己的祖国比作母亲,也总把祖祖辈辈汲水的江河称为母亲河。异国不同音,都有山水情,歌如百川献母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都听过哪些音乐作品是抒发对母亲河的情感的?
师生的交流:音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塔里木河》等。
教师演唱《长江之歌》片段
师生共同演唱《鼓浪屿之波》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关于母亲河的歌,师生同唱《鼓浪屿之波》,这是一首充满对母亲、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歌曲,也是厦门的学生们所熟知的一首歌曲,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新课
1、作者与作品简介:
l 介绍斯美塔那生平:(1824-1844年)捷克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创始人。
曾因投身于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而被迫流亡国外。回国后全身心投入领导和发展捷克民族音乐的活动。被尊称为“捷克音乐之父”。
l 介绍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创作创作背景:1848年的波希米亚革命
使作者观念发生决定性的转变,后来他被迫流亡国外5年,由于对祖国深深的思念,更加巩固和加深他的民族理想。这为他后来写出《我的祖国》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l 请学生查阅课本P184小词典,了解并比较交响乐与交响诗的异同点。
[交响曲]一种用奏鸣套曲形式写成的大型管弦乐体裁,形成了由四个乐章构成的典型的古典交响乐式样。是近现代器乐体裁中,在音乐表现上最庞大、最复杂、最完整的一种形式,带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
[交响诗]是一种但乐章的具有描写性、抒情性、叙事性的管弦乐体裁。由匈牙利作曲家里斯特首创。属于标题音乐范畴。
2、音乐主题片断欣赏并学唱
欣赏根据《沃尔塔瓦河》主题填词的声乐版本
3、分发作品音乐分析表,参考表格,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画面,填写表格进行讨论交流。
附:音乐分析表讨论:请学生展开想象,在逐段聆听的过程中,口头描述对每段音乐的感受,同学间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进行审美感知听辨音乐、音色,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画面,学生口头描述音乐感受,能逐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同时学会评价与交流。)
4、引导鉴赏:完整欣赏全曲,播放视频,欣赏完要求学生说出对作品的整体感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画面中交响乐队的演奏与捷克的优美风光完美结合,扩大了学生的欣赏视野)
······
四、拓展欣赏(根据时间灵活选听)
1、歌曲《芒花》 (庄奴 作词, 张继勇 作曲)。
2、萨克斯管独奏《回家》 (Kenny G 作曲)
师生讨论:这些不同题材的作品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五、总结全课: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捷克的音乐天才斯美塔那,他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充满对祖国和故土深刻的爱,对未来和光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的颂歌。斯美塔那的新伴随着他的音乐留给了世人,他的音乐中流露出的对祖国的深情也将永远为我们所怀念。
六、课后延伸:选择适当的时间在班内举行“音乐鉴赏交流会”,同学们将自己搜集的表达不同情感的歌曲或乐曲向大家推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