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介绍与分析(二)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
(一)单元设计的出发点:
现在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世界性三大问题。
(二)单元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单元呈现上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所存在的奉献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自护等方面整合在一起。
(四)本单元构成及各课主要侧重点:
1.只有一个地球;
2.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3.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本单元与低年级相同主题的区别在于,范畴上低年级探讨的就是身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看到环境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对环境的关注意识。形成一个希望在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愿望。高年级研讨的是从全球的角度看待世界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富有震撼力的事例中,感悟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成对全球环境的忧患意识,并见之于日常行为。
第一课 只有一个地球
本课从人类生存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思索地球对人类的意义,及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讨论的话题有“地球的奉献”“我们唯一的家园”“重负的大地”“我们家乡的环境”。
1.地球的奉献(地球为人类做了什么)
这课探讨的问题是地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教材从生存环境、资源、空间等方面展开,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是什么)
从比较的角度,认识到地球的唯一以及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教材中的表格不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月球和火星的详细情况,重在让学生从温度、水分、氧气三个生存基本条件的比较,认识到茫茫宇宙只有地球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3.重负的大地(人类为地球做了什么)
教材从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问题展开,具体设计了人口、森林、水资源、污染、酸雨等全球性的问题。三大问题既是并列的问题,也有内在的关系。主要是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多导致资源紧张与环境污染。
教学的时候注意拿数据说话,用实例打动人,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不能再继续下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避免环境教育给人感觉空泛,感觉事不关己。
4.我们家乡的环境(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的所为带给地球的是什么)
这个话题用学生围绕家乡环境问题开展调查的活动范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课 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这里讨论的话题主要有“我们的生活与环境”“留住大自然的绿色”“打造节水型社会”“减少垃圾污染”。
本课是在前一课了解人们的行为、观察家乡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及周边人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新的环保观念。
1.我们的生活与环境
这个话题主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反思,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与环境紧密相关,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
2.留住大自然的绿色
这个话题由前面的话题引伸而来:生活与环境紧密相关──那么怎样在生活中通过点滴行为来保护环境呢?这个话题里侧重于怎样保护森林草地资源,涵养水土。
3.打造节水型社会
从节水的日常行为反思,建立环保观念和态度,侧重日常行为的践行。
4.减少垃圾污染
教材给出了垃圾污染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
总体来说,学生在调查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感官,通过看、尝、摸、听、嗅等活动,感受当前人口、资源与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现状与后果。这些感官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了解他们周边的环境状况,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发掘信息,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第三课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1.无情的灾害(不可抗拒的一面)
了解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灾难,认识到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教材选取了地震、洪水作为详例,这是中国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同时从全球的角度,了解其他自然灾害。
2.灾害预防与预报(人为可控的一面)
本话题主要内容是自然灾害的规律与基本常识。暗含的议题是虽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人们一直为应对自然灾害不懈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已经采取了预防和预报措施。意在告诉学生,只要依循大自然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灾情预测和防灾方面的知识。
3.灾害中的救助
教材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
(1)心理层:学会冷静、智慧地面对灾害。
(2)知识层:灾害自救小常识,包括怎样逃生,正确保护自己。
(3)情感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本课所谈灾害主要是自然灾害,与四年级上册涉及的火灾、拥挤踩踏有区别。
●在分析灾害现象和原因时,可以结合上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些灾害是人为造成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有其自己的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