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册《圆明园在哭泣》课堂实录及点评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7 10:04:33
执教:杭州育才教育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周杭芳

                   评析: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韩永平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牢记“毋忘国耻”。 
3、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运用信息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对圆明园的景点、珍宝等进行资料收集,简单了解近代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令人屈辱的大事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师课件出示古建筑图片):  
师:你认识这些古建筑吗? 

生:故宫、天坛、长城 
师:其实在北京,像这样有名的地方还有许多,圆明园就是其中一个。 

二、辉煌的圆明园 
(师课件出示圆明园三个大字) 

师:你知道圆明园吗? 
生: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清朝的皇家园林。 

生:我知道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 
师:我们先来看看法国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描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深情朗读)“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师:听了雨果的这段话,你脑海中的圆明园是怎么样的? 
生:圆明园仿佛是一个仙境。 

生:圆明园的美丽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师课件出示圆明园遗址大门口的图片) 

师:今天,站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大门口,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150年前圆明园。你知道圆明园有多大吗? 
生:圆明园有5200亩。 

师:5200亩有多大呢,我们学校共占地70亩,已经很大很大了,圆明园想当于几个这样的学校? 
生计算,惊叹:大概要70多个吧! 

(师出示课件圆明园平面图,强调它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 

		

师(出示圆明园四十景点的名称):圆明园到底有多美呢?这是圆明园最有名的四十景,你可以轻轻读它的名字,哪个景点最吸引你,请你想象它的样子的? 
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优美音乐声中尽情想象:我最喜欢的景点是月地云居,天上的月亮和白云都来到这里居住,可想而知有多少美丽了。 

生:我最喜欢的景点是杏花春馆,粉红色的杏花开得像彩霞一样,春意盎然,美不胜收! 
生:我最喜欢的景点是映水兰香,水边栽满了兰花,到映在清凌凌的水里, 

空气中还飘荡着幽幽的兰花香。 
生:我最喜欢山高水长。它让我想起了高山流水,青青的高山,淙淙的流 

水…… 
师:让我们一起到圆明园里去走走,看看。 

(课件出示圆明园部分景点的图片和三维动画,学生睁大眼睛,一边欣赏一 
边赞叹。) 


		
师:圆明园不仅美不胜收,还是一座收藏了无数艺术品的宝库,里面无数的 

奇珍异宝,不知凝聚着古今中外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 
(课件出示圆明园兽首铜像)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圆明园的文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好像在一个喷水池边上的。 

生:北京保利集团花了3000万港币从国外收购回来了牛头、猴头和虎头。 
后来还收回一个猪头,又花了700万港币。 

师:一个铜做的兽头值这么多钱啊,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历史文物。 

生:因为它做工很精致。 
师:是啊,不仅因为是这些,因为它还是一座设计精巧喷水池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海晏堂三维动画录像) 
生发出惊叹声:原来这是一座喷水的钟啊! 

生:在清朝的时候,根本没有电,他们设计的机关太巧妙了! 
生:这种设计,它的价值根本没有没有办法用钱衡量。 

(课件出示先秦青铜器、《四库全书》、《女史箴图》、六方套瓶、黄金制作的 
编钟,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鉴赏。学生在惊叹声中了解到圆明园珍宝的价值无法计算) 

师:没有谁能说得清圆明园里到底有多少珍宝。 
(课件出示其他珍宝),学生在梦幻般的音乐声中闭息凝视,欣赏,感叹! 

师:这就是圆明园。同学们,看到这里,你对圆明园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它就是一座艺术品的宝库。 

生:它的金银财宝根本没有办法计算价值。 
生:它是我们中国文明、中国文化的结晶。 

二、残破的圆明园 
师:可是,今天当我们走进圆明园,看到的只剩下了这些: (播放残迹课件) 

那些价值连城的珍宝去哪里了?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去哪里了?那些仙境般美丽的园林又在何方?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 
生在如泣如诉的陶埙声中观看圆明园残迹的图片。 

师:这头受伤的石狮子是历史的见证者,他默默地趴在残垣断壁上,仿佛在对我们诉说。他想告诉我们一段怎样的历史? 
生:1840年以后,在中国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来侵略我们国家。中国从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国家。 

生: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放火烧了圆明园。 
师:让我们重新回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一起了解事情的真相。 

(播放音像资料《火烧圆明园》。) 
师无限惆怅:华丽的丝绸和衣服被抢光烧光了;历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被抢光烧光了;上致先秦,下致唐宋元明清,历代奇珍异宝被抢光烧光了,精美的建筑物被火烧塌了…… 


		
三、泣血的圆明园 

师:孩子们,看到这里,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吗? 
生:愤怒,侵略者简直太可恨了! 

生:心痛,这么多奇珍异宝就这样被毁掉了! 
生:悲愤交加。 

生:痛恨。 
…… 

如泣如诉的音乐再次响起,课件上出示《火烧圆明园》的一段台词,师悲愤激情诵读: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师:当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放肆地进行烧杀抢夺的时候,我们的清朝皇室在干什么?我们的大臣们在干什么?我们的军队在干什么? 
生:当侵略者在圆明园放火焚烧的时候,咸丰皇帝借口“北巡”,逃到承德避暑山庄,继续过着他的吃喝玩乐的皇帝生活。 

生:我们的几个大臣拼死抵抗,可这有什么用呢?更多的大臣却在跟侵略者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生:慈喜太后还把修建海军装备的钱拿来修颐和园。 

生:我们的军队因为抽鸦片,根本没有力量打仗。 
生:我们的军队因为用大刀和长矛,根本打不过侵略者的洋枪洋炮。 

…… 
(课件出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师:这是《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银元2100万。这是《辛丑条约》,这里赔款的数量达到了4、5亿两,加上利息共计8、9亿两。这些钱哪里来啊? 
生:这是我们建设军队的钱。钱赔给他们,我们的军队更没有力量了! 

生: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 
师: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抢夺,为什么我们还要赔礼还要赔钱给他们?看到这些,你的心里又有一些怎样的感受? 

生:清朝政府太腐败太没有用了! 
生:落后就要挨打! 

生:我恨不得立刻回到清朝,帮他们一起把侵略者赶跑! 
师:(课件出示课题:圆明园在哭泣) 

圆明园为什么要哭泣? 
生:圆明园为这么多珍宝被毁而哭泣。 

圆明园为清朝政府没有能力保护他而哭泣。 
圆明园为中国被侵略者欺负而哭泣。 

四、总结提升 
师: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用心铭记这段耻辱的过去,让我们用行动,让圆明园不再哭泣。 

(播放录像:圆明园不平等条约纪念碑,画面点在血红的四个大字上“毋忘国耻”,结束课堂。) 

		


		
简评: 

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火烧圆明园”便是这段历史中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关要求而编写的《圆明园在哭泣》,意在让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上最为典型的屈辱事件之一——英法联军洗劫、焚毁圆明园暴行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的爱国信念。基于教材这样的编写意图,本课教学把认知目标定位在“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初步了解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是比较准确的。 
二、本课教学由五大板块组成:首先通过北京古建筑的图片导入,引出“圆明园”这个话题;然后用“辉煌的圆明园”“残破的圆明园”“泣血的圆明园”三个板块进行主题教学,认识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最后是总结提升,提醒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牢记屈辱、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五大板块作为五个教学点,始终围绕“圆明园被洗劫、焚毁”这一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顺畅且环环相扣,也可以说是“点”明“线”清,目标意识较强。 

三、本课教学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揭示真相的方法:在“辉煌的圆明园”板块中,教师抓住圆明园面积大、景点美、珍宝多这三大特点展开来引导学生直面圆明园曾经无与伦比的辉煌,给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以强烈的冲击,在学生的心头留下难以抹去的崇敬和热爱,紧接着教师呈现了“残破的圆明园”,播放圆明园废墟的课件,在巨大的反差中激发了学生迫切了解事件真相的疑惑和震惊;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泣血的圆明园”板块的学习,重点了解圆明园从“万园之园”变成一片废墟的真相,深入认识侵略者在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进行抢、砸、烧的强盗行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因屈辱而激起的愤慨。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关注力,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思辨,用数据来说话,用事实来见证,以收到既定的目标成效。 
四:多种媒体的辅助运用:由于“火烧圆明园”事件距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且又受学生年龄与知识的局限,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重新走进这段历史,感受那种民族的屈辱,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课教学中,周老师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来突破这一难点。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美轮美奂的图片课件、模拟历史的三维动画录像以及魂断圆明园的影视录像片断等的运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比较逼真地再现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如今的残破,使大家感同身受,不禁为圆明园而泣血!特别是音像资料《火烧圆明园》的播放,真实地重现了侵略者在圆明园中“见东西就抢,抢不走就砸,最后又付之一炬”的强盗行径,在触动学生心灵的同时,又使他们为侵略者强加于“万园之园”和国人的屈辱而愤慨,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本课值得商榷的是,周老师在让学生看了《火烧圆明园》录像片断后,提了这样三个问题:“当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放肆地进行烧杀抢夺的时候,我们的清朝皇室在干什么?我们的大臣们在干什么?我们的军队在干什么”,似有冲淡“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牢记‘毋忘国耻’”主题之嫌。本人以为:其一,本课的实施,固然需“激发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但最为核心的主题应为“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牢记‘毋忘国耻’”,此主题即本课目标之灵魂,不可破。如果把它换成这样三个问题:侵略者在圆明园中是怎样放肆地进行抢劫的?对抢不动的宝物他们又是怎么做的?除了抢和砸之外,他们还干了些什么?可能会更深刻地揭露侵略者那种贪婪、凶残的强盗本性,更有助于本课主目标的达成。其二,因为周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又涉及到了另一个话题,即圆明园被洗劫、焚毁的原因。就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了解其原因可能是太难了一些,根据课标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板块第4点“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的危害……,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我们只要求他们能知道历史上曾真实地发生过如此的屈辱事件,激起他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的愤慨即可,最起码把它放在这一课中是不太合适的。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