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 高一政治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特点
1.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
2.知识含量大,且高度抽象概括,理论色彩浓厚。
3.知识跨度大,相互之间的衔接不流畅。
三、教育教学目标
按照传统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方式,一些体验性的、探究性的和实践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无法容纳,因此,采用了这种形式来表明教育教学目标。
1.体验物物交换的困难,知道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对比货币与一般商品,揭示货币的本质。
3.感受利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场景,理解货币的职能。
4.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5.了解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的危害,知道纸币发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6.感受生活现象,认清制贩假币的危害,爱护人民币。
7.初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四、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要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把货币放到商品交换过程中进行研究。
一、从商品交换说起 ──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15分钟)
1、依据生活感悟,确定商品交换比例──探究价值与等价物
简要说明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引出问题:怎样确定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在学生回答和充分的辩论之后,最终学生会根据相同的劳动量确定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1把石斧=2只野兔),并能直观感受两种商品价值的大小。
教师在此基础上,将探究引向深入:
(1)石斧和野兔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1把石斧价值多少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在这个交换关系中野兔起到了什么作用?
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得出结论:
(1)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2)在这个交换过程中,2只野兔充当了1把石斧的等价物,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与之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
2、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合作探究解决办法──探究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利用动漫演示物物交换,创设教学情境。
演示结束以后,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想办法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
多媒体逐步展示:
3、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金银的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观察体验生活,探寻货币的作用──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15分钟)
1、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结论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识和现实接轨。(我国最初主要用“两”作为货币单位;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把货币单位名称改为“圆”,每圆的纯银量为
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模拟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比分析──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
(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是一种手段,这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结论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
结论3: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简单说明货币──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三、回溯历史,探究货币的进一步演变──探究纸币的产生、发行与使用(10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铸币的出现,然后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究。
1、剖析案例,探究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多媒体播放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