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济常识学案
※※国民收人的分配与财政
考点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目标定位】
1. 弄清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关系
2. 识记国民收入的相关知识
3. 把握好积累与消费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自主复习】
(1)社会总产品及两种存在形式
①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 ),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 。
②社会总产品的存在有两种形式—— 和 。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 。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 形式。(符号表示为: )。
(2)国民收入
①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 ,余下的那部分 ,用 表示的“ ”就是国民收入。(符号表示为: )。
②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它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 ”) 创造的财富,它是一个国家 和 的能力的标志。
③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 ,提高 。
④国民收入按其 :分为用于 和 两个部分。积累包括用于 、 设和 三方面内容;消费包括
和 两方面。
⑤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
;
【例题解读】
A扩大再生产基金 B个人消费基金 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D公共消费基金
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国民收入的分配。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中央”二字,同时抓住“义务教育”等关键词,认识到中央财政安排的“两免一补”教育经费属于公共消费基金,而不是个人消费基金,故选D而不选B。“两免一补”教育经费属于教育事业方面的支出,而不是积累,因此,A,C部符合题意。
解读:国民收入的分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侧重于国民收入的形式、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具体组成及二者的关系。在复习中,考生需要明确积累和消费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注意结合当前消费形势分析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误区点击】
社会总产值越多,国民收入越多。
【知识扩展】
1.理解: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名称 项目 |
社会总产值 |
国民收入 |
国内生产总值 |
理论依据 |
狭义的生产劳动 |
狭义的生产劳动 |
广义的生产劳动 |
包括的部门 |
物质生产部门 |
物质生产部门 |
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
计算方法 |
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总产值(全值) |
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新产值(净产值) |
所有部门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之和 |
价值表现 |
C+V+M |
V+M |
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 |
大小比较 |
大于国民收入 |
小于社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
大于国民收入 |
特点 |
重复计算不准确 |
无重复计算,包括部门范围太窄,不利于国际比较 |
面广、准确、无从复计算,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成果,便于国际比较 |
比较: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社会总产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以国民(人口)为计算范围,本国居民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创造的劳务价值全部计算在内,但排除了外国居民在该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所创造的劳务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的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以国土(国境)为计算范围,在本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所创造的劳务价值全部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所创造的劳务价值。社会总产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它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产品总和;它不包括劳务价值。………………………………【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