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水的多少》5E模式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内容 |
《比较水的多少》 |
内容选自(注明教材版本、年级、单元及课序) |
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 |
上课时间、地点、年级 和学生数 |
三年级 |
设计说明: 这一单元教材编排将有关“水”的学习放在有关“空气”的学习之前。也就是学习“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同时,要为和“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 “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目标是“水有一定体积,可以测量”,主要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发冲突“如何表述水的多少”,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现测量工具的产生过程。也为后续学习空气体积打下基础。 通过前3课的学习,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水有颜色、气味、流动性以及形状(没有固定形状)等方面的性质特征。不能忽视的是三年级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学过长度单位,没学过面积(三年级上数学课第四单元 ),没学过体积(五上数学课第四单元)。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体积、底面积没有认识,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和认识毫升这个单位,而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体积测量”的科学概念,那么学生的科学能力除了使用量筒技能之外没有得到发展。因此,本课没有强化技能的训练也没有基础地教授“体积”,而是要在学生通过活动和一系列思维冲突经历科学概念的发展,从“水没有固定形状”到“水占据一定空间”,感知“水有一定体积”,通过量筒能测量水的体积。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水(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测量。 2、过程与方法: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科学探究过程。 会选择用更方便的方法:同一容器比。 知道用量筒测量比较会标准化、更精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方法可以有很多,但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便于交流。 对比较“水”(液体)的活动产生兴趣。 |
5E教学模式 (注明各环节时间)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导入: 观察导入: 比较水的多少 (3分钟) |
1、两个同样容器、不同水位的水。 提问:你能通过观察,判断出哪个瓶子的水多吗? 2、两杯不同容器、相同水位的水。 提问:现在你还能观察比较出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吗? |
直接引入课题。 到底哪个瓶多,没有定论,不能确定,产生冲突。 |
二、探究、解释: 一、比较方法的选择 (5分左右)
二、操作、交流 (20分钟)
三、认识量筒(10分钟) |
1、确定到底哪个瓶里的水多。
提问:除了观察,能用其他科学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吗? 还需要哪些材料?你们有几种方法? 2、小组讨论后方法汇报,并板书。 (两个同样容器、同一容器、称重……) 提示:两个同样的容器,也就是选择同一种容器比,用一个容器比更节省材料。 3、老师会提供一些材料,请每个小组想办法进行比较实验。
1、实验记录单一(投影)说明。 2、实验提示。
3、组长领取材料,开始实验。 4、主要交流1号瓶比2号瓶多多少水的表述 (1)用自己的方式表述。 如多一点点、多一段…… (2)用长度单位来表述(用尺子测量)。 教师介入:有个比较明确的数据,表述更科学。 提问:用尺子测量是以划刻度的方式测量水面高度的,如果想有个更方便的测量工具,可以怎么办? 尺子与杯子合一更方便。 5、再次测量,得到数据。 板书各个小组的数据 提问:长度单位适合表述水的多少吗? 影响我们数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请几个小组展示测量用的杯子(各不相同)。 教师介入:请学生关注,杯子的大小(底面积)如何影响水的高度。(同样多的水,底面积大的,水面低;底面积小的,水面高。) 提问:水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 水的占据空间的多少发生变化了吗? 一定量的水的形状会变化,但占据的空间大小不变。 教师介入:我们把水占据的空间称为水的体积。 长度单位无法表示占据空间的多少,即无法表示体积多少。 6、讨论:不同瓶子中的“一样多的水”该怎么表示量有多少? 提示:回忆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描述牛奶、矿泉水的多少的呢? 用毫升进行表述。毫升——液体体积单位。 1、出示量筒。 量筒是一个带有刻度的玻璃筒,与我们自己划刻度的杯子不同的是,它是按规定了标准的1毫升是多少来划刻度的,能比较精确地测量出水的多少。 教师介入:量筒就是一种统一标准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它的刻度数值以毫升为单位。 2、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
从引入开始,“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的主题活动。
记录各组的表述方式 分析这样表述存在的问题,提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教师介入表明如何更科学表达的一种观念。
让学生体验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并希望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 教师介入阐述必要的概念。并没有从严格的体积定义出发教学,但从空间层面上认识了“体积”概念,作为一个初步认识。
引入毫升
“尝试”使用量筒的意义比“掌握”量筒的使用更有价值。
结果也许有偏差,但比之前更精确了。 也可请学生说说现在有偏差的一些原因。 |
三、 迁移: 比较量筒和量杯 (视时间而定) |
1、量筒是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它能改变形状吗? 出示量筒和量杯。观察刻度线有什么区别? 2、提问:为什么刻度间的距离不一样 刻度虽不一,但标准仍然统一。 |
学生能意识到测量工具只是要规定了水的体积。测量的容器形状变化,刻度随之变化。 |
教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