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31 22:43:09

【教材分析】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围绕学生身边常见的材料,设计了两个活动。其中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以及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懂得常见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生活中有的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有的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一种材料可以制成多种物品。活动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某些人造材料的加工过程,体会技术的重要性。我们要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本课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身边物品的能力,以及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  

【学生分析】  

身边的材料由于时时可见,所以对学生来说,很难有新奇的感觉,学生更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身边材料的奥秘,这恰恰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通过课前观察、课中观察激发学生探究身边材料更多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激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展开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探究身边的物品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进一步给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了解身边材料的物理特性,并对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进行区分,教育学生合理利用材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科学严谨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记录、讨论、合作等方法让学生自主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探究身边材料的物理特性,达成合理利用资源、自觉保护环境的目标。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既着力体现“生本”原则,又充分体现小学科学教学的 “启蒙性”、“探求性”、“应用性”和“教育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记录家中物品及其使用的材料,收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教学流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学生出示观察自己家中物品所使用材料的详细记录。教师简要评述后进入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给身边的物品(材料)分类  

(一)、课堂收集物品(材料)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室中的所有物品(墙壁、黑板、课桌椅、电线、闸刀、灯管、门窗、饮水机、风扇、班训、奖牌、班牌等)及其使用的材料,作好记录;  

2.然后有序进入学校塑胶运动场,观察塑胶场及周边器材、宣传牌、文化墙等所使用的材料,作好记录;  

3.仔细发现并捡拾塑胶场上的丢弃物,认真辨别其使用的材料,作好记录,然后将捡拾的丢弃物分类放入垃圾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共分三步,第一步与第二部看似游离教材,其实是紧紧扣住课题 “身边的材料”进行的,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做到“认真”、“有序”,养成重证据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第三步则是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书”与“育人”并重。  

(二)、给身边的物品(材料)分类  

1.小组合作  

1)整理记录:综合小组成员“预习” 和“课堂收集”两个环节的记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完善记录:小组成员熟悉的物品和材料,本次记录中没能反映出来的,可以逐一补充,同时将教科书第61页六幅图中的材料补充到记录中。  

3)材料分类: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分类,参照教材P.61.的表,在练习本上制表并填写(每类至少写出5个)。  

4)汇报交流:可口述,也可将整理的材料用投影展示给大家,小组之间有不同意见可以现场辩论。  

2.评价小结  

1)课堂评价:教师对课堂收集和小组合作环节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原则:充分鼓励、温馨提示。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知识小结: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设计意图】:整理记录、完善记录、材料分类、汇报交流这四个小环节都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教师适时评价、小结,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后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真正得以体现。材料分类时,要求将表画在练习本上,这是爱护教科书的思想渗透,小学科学教材是属于循环使用教材,本年级的学生使用后还得回收供下一年级的同学使用,这一设计也为本课第三大环节“材料与环境”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汇报交流时的现场辩论让学生既能理性的思考,又能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三)、按物理特性对身边的材料总结归纳  

1.我们周围的材料让我们经历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现在我们分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比一比,看那个小组的正确率最高。  

材料 特性      

木条  

卡纸  

铁片  

砖  

瓷  

塑料尺  

用指甲能划出痕迹吗  

   

   

   

   

   

   

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容易折弯吗  

   

   

   

   

   

   

容易吸水吗  

   

   

   

   

   

   

2.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认识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不同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从而突破难点。    

三、材料与环境  

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  

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适时引导、补充,然后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设计意图】:该环节重在教育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材料,做到合理使用、正确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四、拓宽视野  

1.家庭作业:阅读教材第63、64页资料库内容,尽量记住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或故事,与家长一道分享。  

2.建议学生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相关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可以独自进行,也可和小伙伴合作,争取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该环节意在让学生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展到家庭和社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继续开展新的探究活动。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