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让你看一样东西。
出示投影:蚕。揭题
二、梳理关于蚕的问题,明确观察目标
1、师:关于蚕宝宝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把你想知道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
学生写,约一分钟后学生把写有问题的小纸条放在投影上。
A、蚕能活几年
B、蚕宝宝能吐多少蚕丝
C、蚕宝宝怎么脱皮
D、蚕一生出来会立即找食物吗
E、蚕宝宝……
2、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怎么把这些问题归结起来?
生1:归类。
生2、相同的进行合并。
生3、重复的删除。
师:哪些问题是重复的,可以合并的,怎么合并呢?
生1:蚕宝宝刚生出来是什么样子和是什么形状的是一个问题,可以合并。
生2:怎么生出来的,怎么出来的是一个问题。
生3:什么形状的和一生是怎样的合并。经过讨论没有同意
生4:蚕能活几年,最多能活到几岁合并。
生5:是怎么脱皮的和怎么换皮的合并。
师:删除了重复问题之后怎么办?
生:分类。
师:怎么分?
生?从蚕出生开始到长大的阶段分类。
师:请你试着分分看。
生:(口头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生长过程分成一类哪些问题和生长过程有关,确定相关问题):
1、蚕宝宝怎么孵化的
2、蚕宝宝怎么脱皮
3、蚕能活几年?
4、蚕宝宝孵化的时间?
5、蚕能活几年?
……
(根据整理出的的问题,把问题分成两类)
A、外部特征分成一类:蚕宝宝刚生出来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的卵有几种颜色,
蚕宝宝有多少种颜色,有多大等。
B、生活习性分成一类:蚕一生出来会立即找食物吗,该怎么才能养活蚕宝宝,蚕宝宝喜欢吃什么等。
三、观察活动一,根据自己的问题,观察相应的内容。
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开始探究之旅,今天我的研究就从“卵”开始,
分法蚕卵,学生对卵进行观察,约五分钟后停止。
汇报
生1、有些蚕卵是黑色有些是白色。
生2、长度只有
生3、近似圆形。
生4、中间凹进去。
生5、白色中有黑色。
……(有部分学生对上述回答有异议)。
四、观察活动二,对观察中产生的新问题,有目的的深入观察
师:是不是都是白色中有黑色,请你再进行观察,如果看不清要使用工具的话,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
学生进行二次观察,领取了放大镜,约四分钟
汇报
(根据上一次观察留下的争议,师投影把蚕卵放大。)
师:来看蚕卵中哪些比较特殊。
指名上前指出,中间有个黑色的点
师:为什么你认为中间的黑色就是蚕宝宝?
生1:听说小蚕叫蚁蚕,所以认为是。
生2:我们这儿已经有蚁蚕了!(兴奋的)
教师示意拿上来,投影出示蚁蚕
师:它是怎么从卵里钻来了?
生:可能是把卵上自己咬个洞钻出来的?
看卵壳,有什么特点,和黑色有什么不同,
师:你觉得哪种已经孵化?
生:黑色,白色。(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
五、观察活动三,观察中有争议的问题,深入观察,找到答案
师:那就再来观察一下,到底哪种是已经孵化的?
学生再次进行观察,比上一次再认真,更细致。约三分钟
再次汇报
生:我发现白色是已以孵化好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白色的卵上面有个很小的洞。
放大出示,学生在投影上指出来
师:自己的蚕卵也找一找看有没有,找到的举手。(大部分举起手。)
小结得到:
白色的是已经孵化的,紫黑色的还没有孵化,白色中有黑色的是即将孵化,认识到:小结不同颜色的卵处于不同的阶段。
师:紫黑色的凹进去是怎么回事,中而白带黑的不凹?
认识到是卵在不同的时间形成。
六、小结蚕的孵化过程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蚕孵化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出,蚕卵在不同的阶段,颜色外形都会发生变化,并板书。
进一步梳理刚才的观察过程和方法:
师:刚才我们在观察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和工具?
集体回顾一下
七、课外延伸
师:我们观察卵的是去年的哥哥姐姐养的,我们想不想亲眼观察蚕的孵化过程?
分发记录表,请学生回家长期观察。
板书设计:
孵化
和芝麻差不多大小
紫黑色 还没有孵化
观察到的蚕卵的外部特征 有不同的颜色 白色中间有黑色 即将孵化
白色 已孵化
近似圆形 中间凹进去
骆琳课后说课:
1、分类是为研究提供一个主题。
2、课前调查兴趣非常高,但一般没有见过孵化的过程,放大镜会用,但使用不是很熟练,主要强调学生反复细致观察的能力,而后再确定目标。
3、探究学习是以观察为基础的。
上海市小学科学教研员 姚晓春点评:
1、问题的罗列、归纳、分类,很花时间,但是值得。这是了解学生的过程,了解他关注什么的问题。整理后海可以进一步提炼。
2、观察活动是必要的,有利于以后有些对比试验的进行,如什么条件下卵会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