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能溶解多少盐》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2-17 10:06:04

教学内容 :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  

教材分析:小学三年级下重点训练的探究过程技能目标为“猜想与假设”,在本活动中体现于“通过对结果的预测,完善研究题目表述的准确性”。   

教学对象分析:   

在以前的活动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溶解的含义、会做溶解实验,具备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是学习了“溶解”之后的拓展内容,意在巩固有关知识与技能,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思维、器材、场地等条件均要求不高,此内容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入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初次使用天平,需要在前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教学目标:   

1.尝试挑选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2.会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盐的溶解度的研究。   

3.能按要求清理桌面、归还实验器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盐的溶解度的研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50ml烧杯  筷子  塑料勺  食盐  自来水;“小科学家记录本”   

小水桶 ,天平 ,学生自带文具盒。   

过程设计:    

一、确定研究题目   

1.出示整理后的“问题银行存折”。   

 上节课结束时,同学们对于“溶解”这一现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记录在“问题银行”里,如:“为什么水能溶解盐、盐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石头不能溶解在水里、水里能溶解多少盐、糖和盐哪个溶解得快、为什么盐是白色的……”,   

    2.教师帮助同学们挑选适合探究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是适合同学们研究的?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强调过,自己感兴趣的、有条件开展活动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等等。其中,重点是“有条件开展研究”。这里的“有条件”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条件下、需要使用仪器室里的常规仪器。   

3.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同学们分析现有条件,各小组讨论,选择一个研究题目。 由于放开来由学生选择,可能有的小组选择的研究题目依然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如“为什么盐会溶解在水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发现选题的错误,也并非一件坏事,对于他们今后的选题工作会有启示。估计大部分小组会选择研究“水里能溶解多少盐”这一问题。    

 4.预测实验结果,发现题目中的问题 ,加以修正。这里安排“预测实验结果”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同学们可以发现题目中的问题。如:“水里能溶解多少盐”这个题目没有指明水的体积,同学们凭实际生活就知道水越多,溶解的盐就越多,这里必须限定水的数量。至于具体用多少水,根据我课前的实验,建议学生放50ml25ml为宜,既能达到目的,也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另外,盐的单位也要确定,用勺或克。   

    二、计划与组织   

1.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填写“小科学家记录本”。   

活动前的计划是必要的,而且后续的研究要按计划实施。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题目、成员分工、实验材料、研究步骤等。填写时,除“研究题目”外,其他项目均口述即可,以节约时间。   

2.交流计划、组间评议。   

交流计划的目的是让同学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解决几个容易忽视的要点:                        

a.每次放盐如何保持数量一致。   

b.前一次放的盐完全溶解后再放下一次盐。   

c.最后一次放的盐怎么算。   

还有其他小组研究的不是这个问题,则教师要按研究题目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分别交流。   

3.布置其他要求。   

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1.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学生本次实验的大致时间(约10分钟)后,教师则巡回指导,了解各组实验进展,解决现场发生的问题,并提醒大家填写“小科学家记录本”,部分小组要集中精力,不要浪费时间。   

    2.学生上台填写实验结果。   

估计大约15分钟后,多数小组会完成任务。提前完成的,教师指导他们一边等候其他小组,一边上台在黑板上填写实验结果,并先行分析实验数据,尝试着得出结论。   

 3.分析实验数据,尝试着从中得出结论。   

全班同学一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如果有两个以上的研究内容可以按顺序先后分析。分析出的结论不一定会与现有的科学理论一致,这不要紧,讨论为什么会有较大的差距,今后应该怎样做实验,这样的收获应该更具现实意义。   

 四、小组评价、整理收尾   

1.针对两个要点进行小组自评,并阐述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两个评价要点进行小组内的评价,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以ABCD四个档次分别对组员的表现打分,并说明评分依据,对组员提出合理化建议。   

2.活动结束,整理器材。  

教师在对本节课做出小结后,督促各组收拾好实验器材,先清洗干净,然后宣布下课。  

[设计反思: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它有别于原来的自然学科。现行的《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明显变少了,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孩子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我们老师考虑更多的是每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准备哪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