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苏教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3 09:57:12

指导思想:本着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本节课设计了“导入—内容讲解—组织课堂活动—总结”四个环节,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以传授知识为依托,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规范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

理论依据:科学《课标》中指出,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可以重复验证的。《科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尊重事实;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在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果实和种子》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将用三课分别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以及它们的作用。本课在这三课中居于起始地位,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果实和种子开始研究、认识,重点是认识果实和种子这两个“器官”的构造与功能。本课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从形态到结构再到作用这条主线展开,并融合一些专项的探究活动,既让学生获得对植物相应器官的认识,又能对其特点进行一些了解。

学生情况分析: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身边的植物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植物的六大器官,他们并不是很了解,这种情况极易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一学期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已不陌生,但是他们的科学探究习惯并不规范,仍需继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以及科学学科以探究为主的学科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教学法”,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之以实物展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