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doc
一、教材分析
《蜻蜓与麻雀》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教材打破了以往学习动物分类和形态知识时以进化过程的分类地位从低到高等安排的惯常做法,而是先从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入手,按照“空中飞”的运动方式,对昆虫(代表动物为“蜻蜓” )与鸟类( 代表动物为“麻雀” )两种动物类群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式,在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等动物个体身体结构的异同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两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类的前概念。
二、学情分析
蜻蜓和麻雀都是常见的动物,在学习本课前,孩子们对这两种动物都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相当的生活经验、感性认识。孩子们虽然知道它们都会飞,却往往对它们之间的认识、区别模糊。本课从学生的思维方式、观察角度出发,把握蜻蜓和麻雀同样都会飞,质疑“蜻蜓和麻雀都会飞,为什么蜻蜓不是鸟而麻雀是鸟?”从而引导孩子们去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特征,用区别促认识,孩子们把蜻蜓和麻雀明显区别的认识,分别推广到其它动物,让孩子们找出各自的朋友,在游戏活动中归纳出昆虫和鸟类的前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孩子们将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活动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认知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蜻蜓和麻雀的翅膀与外形特征。
2、认识昆虫和鸟类,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类的前概念。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2、学习比较的方法。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探究。
2、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3、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蜻蜓和麻雀的翅膀与外形特征。
2、认识昆虫和鸟类,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类的前概念。
难点: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昆虫和鸟类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蜻蜓与麻雀》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有: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法。我又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在活动的选择上,强调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安排了一些观察活动,以小组研讨的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对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材料的观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学习知识,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计、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六、教学准备
1、教具:鸟类和昆虫类的图片若干,演示课件。
2、学具:蜻蜓和麻雀放大翅膀图片、探究活动记录卡、10种动物图片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问题 |
1、课件出示几种飞行动物,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大家还认识哪些在天上飞的动物? 2、天上飞的动物可真多!看,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飞来了两只小动物,大家猜一猜:它是谁?出示蜻蜓和麻雀图片,贴在黑板。 3、问:蜻蜓是不是鸟?麻雀呢?蜻蜓和麻雀都会飞,为什么蜻蜓不是鸟而麻雀是鸟?这节课我们专门来研究蜻蜓和麻雀。 板书:蜻蜓和麻雀 |
1、学生联系生活各抒已见,互相交谈自己见过的天上飞的动物。 2、学生猜出: 蜻蜓、麻雀 3、学生将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对蜻蜓和麻雀的比较。 |
创设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课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鲜活问题。”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问题,将生活经验与知识学习相结合,这样拉近了动物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动物有了亲近感,有效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 |
二、 指导观察方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三、 畅玩游戏,收获知识。 |
1、活动一: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 (1)播放蜻蜓与麻雀运动的影像资料,谈话:蜻蜓和麻雀能在天空飞行,靠的是什么?板书:翅膀 (2)问:它们的翅膀一样吗? (3)思考:它们的翅膀到底有什么不同?仔细观察蜻蜓和麻雀的翅膀,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并把观察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表中。 (4)各小组领蜻蜓和麻雀两种动物的翅膀放大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并填写记录表。强调:一边观察一边做记录。 (5)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进行观察活动。 (6)结合学生的观察汇报,板书:2对翅膀、1对翅膀 无羽毛、 有羽毛 (7)小结评价。 2、活动二: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1)谈话过渡:蜻蜓和麻雀外表上只是它们的翅膀不同吗?外形上还有其它不同吗?我们来继续观察它们的其它部位,观察前,请各个小组确定好观察目标。你们可以观察两种动物,也可以观察一种动物,还可以观察它们身体的某一相同的部分。 (2)选定目标观察后,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呢?引导学生了解观察顺序。 (3)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观察活动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4)组织学生表达与交流。 (5)结合学生的观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做简要的记载。 (6)小结评价。 活动三: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 1、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它是蜻蜓还是麻雀的伙伴,为什么? 2、谈话: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跟蜻蜓很相似,而有的动物就跟麻雀很相似,下面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 3、课件出示10种动物图片:信天翁、蝴蝶、瓢虫、蝗虫、公鸡、猫头鹰、丽蝇、蝉、鹦鹉、喜鹊。讲解游戏规则:蜻蜓的伙伴就把它放在蜻蜓这一边,麻雀的伙伴就把它放在麻雀这一边,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 4、展示交流。 5、结合分类情况讨论两类动物外形上的共性,认识鸟类和昆虫类。课件揭示它们的共同特征。板书:昆虫、鸟类 6、出示蝙蝠图片,讨论:蝙蝠也会飞,它是鸟类吗?为什么? |
学生认真观看, 回答:翅膀。 学生回答: 不一样。 学生一边细心观察,一边认真思考;接着把观察到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分析;然后整理归纳,填写在记录表中;最后由小组代表汇报。 1、小组成员商量,选定观察目标,确定探究的方向。 2、学生明白: 观察顺序是先整体后细节,可以从头部开始往下观察。 3、学生四人小组专注地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发现的信息,并记录下来。 1、学生判断: 燕子是麻雀的伙伴,因为它的翅膀有羽毛。 2、小组长领材料:每组提供一张硬卡纸,各贴上蜻蜓、麻雀的图片。10种动物图片。 3、学生四人小组活动:将昆虫和鸟类图片分类贴在硬卡纸上。 4、学生展开自评、互评。 5、学生齐读鸟类和昆虫类的共同特征。 6、学生回答: 蝙蝠的翅膀没有羽毛,不是鸟类。 |
1、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实验活动中,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的新课程理念。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讨空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智力。 1、好的习惯是学生迈开探究脚步的关键,注重学生确定好观察目标,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等良好科学探究态度的指引。 2、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观察。 3、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观察、研究蜻蜓和麻雀的外形,让学生把探究活动做得细致、充分,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1、让学生说出理由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观察和判断,归纳出同类动物特征的过程。 2、通过游戏形式,利用直观材料让学生观察判断,有助于学生的认识形成。学生参与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昆虫与鸟类的认识。学生还通过动手、动脑,和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交流、合作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