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教案) 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doc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能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操作情境中认识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演示、口头和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细心观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事实。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践中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三、教学准备:
1. 西芹、透明玻璃杯、有颜色的水、薄纸巾和报纸、尺子、棉布条、粉笔、一元硬币、曲别针、滴管、盛水容器。
2. 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1.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今天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
2.猜一猜:“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的卡纸盒猜一猜里面是什么?”让学生大胆回答,再揭开神秘的卡纸盒——一根两种颜色的西芹。师:“大家觉得神奇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神奇的水》。
二、创造情景,探究新知。
(一) 会“爬”的水
教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总是往低处流吗?教师演示实验:
1、教师: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红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纸巾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预测并发表意见。)
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中注意捏纸巾的手尽量不要晃动。还可以将薄纸巾用夹子固定在铁丝上,用双手托住细铁丝,观察水往上“爬”的现象。(教师在学生做实验前指出做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把棉布条平放在桌子上,用滴管在上面滴一点红水,大家发现了什么呢?
5、学生汇报交流。(水滴向四周扩散)
6、教师小结:水沿着物体的空隙向上爬或向四周散开的现象,叫毛细现象。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了解(观察)哪些是能让水向上爬或扩散的物品?哪些不能?填好观察实验记录单。
8、学生汇报交流。(薄纸巾、报纸、粉笔都是能让水向上爬或扩散的物品,尺子不能。)
9、讨论:能让水向上爬的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点?(物体里有空隙)
10、猜一猜:把两根尺子夹起来能不能发生毛细现象?
做一做:(能,水从尺子中间的缝隙往上爬。)
11、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水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很多神奇的性质,你相信吗? 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来看看水与水会不会团结呢?
1、实验一 :
猜一猜一枚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呢?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1)再次强调做实验前应注意的事项。①在做实验时,硬币要平放在桌上,每次只能滴一滴水,边滴边数,记录当水溢出来时,一共滴了多少滴?
②要从各个角度(正面、侧面)观察硬币上的水。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后观察,看看硬币上的水呈现什么形状?为什么水面会鼓得像小馒头?可以让学生先试着解答,再告诉学生:是由于水表面张力的原因,才会产生这种现象。
2、实验二:
水的表面张力有多大呢?让我们继续做实验吧。盛满一杯水,把别针轻轻放入水中,预测放多少枚别针水就会溢出来。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2)讨论: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又不会流下来?
(3)教师小结:像水这样的液体,具有使表面尽量缩小形成弧形的力,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4)了解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
看PPT.或是课本演示,教师讲解:水黾在水上滑行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支撑;草叶上的露珠和水珠,都是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成为圆球状。
三、全课总结,扩展延伸。
(一)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了水的神奇,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还知道水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好好回忆一下。
(二) 作业:
1、把你们发现的水的神奇之处告诉家长或亲戚朋友。
2、从生活中找出更多关于水的神奇之处,画下来或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教师可以演示PPT.做出例子。)………………………………【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