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一、教学内容分析 |
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一课《观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是科学探究中收集证据的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即人们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和必要的工具搜集信息的方法。掌握好这一方法不仅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为另一种收集证据的手段——测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课时容量等学情,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本课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认识感觉器官、认识观察、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观察茶叶。而将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了解使用工具观察的优越性、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习认真仔细的观察态度和习惯等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 本课内容的逻辑是:将先通过“寻宝大行动”的游戏挖掘学生关于感觉器官的前概念;然后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将学生对感觉器官、观察零散的的知识整合、建构新知;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的辨别“三种茶叶”分组活动,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最后,请同学思考如何辨别“真假纸币”为下节课的“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做好铺垫。 虽然我们每天甚至每刻都在使用我们的感官。但是,重要的往往不是观察了什么,而是怎么进行科学全面的观察。科学全面的观察要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鼓励学生积极、乐于观察,但更鼓励学生进行全面、细心、有条理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探究的观察的准则。 |
二、学情分析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等特征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使课堂真正能为学生服务,综合课前询问、日常观察及授课等几方面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时存在以下特点: 一、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感觉器官、观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每天甚至每个时刻都在使用感官,但是学生缺乏对零散的前概念的整合,而且感官并不等于观察,学生缺乏对事物进行有条理、全面的观察,对所观察到事物进行详细全面描述的能力较薄弱。围绕学生关于感觉器官的前概念,设计“寻宝大行动”和分组“品茶活动”,既让学生玩得有趣,又能切题、高效地挖掘出学生的前概念,突破“学会科学观察”这一难点。 二、学生身心特征分析 1. 首先,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动手操作周围的事物。但是他们的认知发展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需要建立在形象具体的事物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且对于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不会做进一步的了解、探究。 2. 其次,三年级学生掌握学习本课的知识经验,但是很多时候忙于动手,却缺乏思考,造成思维逻辑性较差。 3. 接着,三年级学生实验规范性操作、安全卫生意识、小组成员间协助合作精神等科学素养尚未很好的形成。 4. 最后,虽然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和了解观察,学生容易忽略在实际生活运用到观察方法的情境并有意识地应用本节所学。三年级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差,有待提高。 |
三、教学目标 |
l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观察就是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收集信息。 2、知道人体有哪些观察器官。 3、了解各感觉器官的作用是收集不同方面的信息。 4、了解科学家非凡的观察力。 l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科学地观察课堂中所进行的活动,并用适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2、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借助适当的工具进行不同的观察。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运用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的意识,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2、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3、意识到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4、想知道,爱提问,善思考。 |
四、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能够全面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并能较完整地表述观察到的信息。 |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1、游戏导课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既能挖掘学生前概念、让学生获得感性经验,又能让学生感到兴趣,乐于参与的“寻宝大行动”和分组“品茶活动”。 2、探究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在活动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活动开展进行思考,一方面借此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前面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设计实验操作方案,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又可加强活动的指向性,让学生做到“动脑又动手”。 3、合作研讨教学策略:科学老师面对的是良好行为习惯尚未完全养成的小学生,科学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安全、卫生意识等进行培养。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4、拓展迁移教学策略:在学生交流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后,立即变换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并解决相应问题,学会迁移知识。本节为这节课的第一课时,最后借助“辨别纸币真伪”这一有趣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