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21 09:52:59

梧州市大塘小学       李小雁 

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三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的第一个科学探究一级标题内容,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由此引发思考: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们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他们的推测与实际的观察肯定会发生矛盾,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以这样的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的。

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科学课并不陌生,而且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试着用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着科学探究活动,从中也体味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小组间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

沉和浮是学生在生活中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对于沉和浮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但对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下沉,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呢?潜艇为什么既能潜入水下,又能浮在水面呢?有的塑料片是浮的,有的塑料片却沉在水底……”关于沉和浮的问题,这里主要涉及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适当的调整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通过推测实验讨论交流使他们认识到有些推测与实际观察结果是矛盾的,从而弄清物体的沉浮与轻重、大小是否有关系。

设计意图:

本节课围绕着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教学的。首先教师用玻璃珠子和树叶放入水底发生的现象把学生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接着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环节:呈现问题——提出设想——动手操作——分析讨论——记录结果。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猜想、实验,讨论交流,记录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最后让学生想办法改变所观察物体的沉和浮。使学生在玩中去做,在做中去学,动脑想办法与动手验证结合起来。通过改变物体沉浮这项活动,既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又培养了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能力,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同时,又把问题引向课外,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并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研究物体沉浮的现象与各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推测——发现——否定——再推测——再发现——再否定——再推测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猜测,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推测和验证活动,培养学生的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了解物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探求导致物体沉或浮的几个因素。

材料准备:

铅笔、乒乓球、水槽、西红柿、石块、螺母、泡沫、塑料棒、回形针、蜡烛、橡皮泥、回形针、牙签、蜡烛头、石头、铝块、塑料棒、玻璃珠子、树叶、同样大小但不同重量的球、同样重量但不同大小的圆柱体。(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准备了很多材料,谁来告诉我,我们要用这些材料来研究什么呢?

生:研究物体的沉和浮

师:有的同学通过预习,已经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了!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用来做实验的材料,现在老师把玻璃珠子和一片叶子放入水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你观察到了什么?(玻璃珠子沉下去了,叶子浮在水面上)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就像玻璃珠子沉在水底,有许多物体就像叶子浮在水面上,你们对这些现象熟悉吗?今天,我们就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设计意图:开课时,把学生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引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2.大家回忆一下,平时科学课上我们常采用哪些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观察、实验法)。下面,我们继续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但请同学们注意,在实验时必须把物体放入水底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可演示一下)  

【设计意图:探究只有在明确方法的前提下,才会更有效。观察、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在开展实验研究前给学生点明方法,有利于学生顺利展开后续的探究活动,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起到导向的作用。】

(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为了更好地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请同学们在看老师准备的另外两种材料,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下面大家先来推测一下,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推测的?(老师出示一块石头和一支铅笔块准备放入水中,让学生猜测)

生:铅笔不会下沉。

生:笔头会沉而笔身会浮。

生:石头放到水里会下沉。

……

师:用手把这两个物体摁在水槽底,现在两个都沉下去了!

师:你觉得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生:跟物体的形状有关系。

生:跟物体的重量有关系。

生:跟空气的压力有关系。

生:跟水的浮力有关系。

生:跟水的多少有关。

师:为了得到科学、正确的结论,我们一起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吧?

1.出示材料,进行推测,并做好记录。

(教师分别出示:泡沫塑料、西红柿、铁螺丝、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橡皮泥的卡片,让全体学生一起推测这些物体是沉的还是浮的。并根据学生的推测,把写着这些物体名称的卡片在黑板上分成可能是沉的可能是浮的不确定三类。)

老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推测,把物体分成可能浮的(放在字的一边用“↑”记录下来)、可能沉的(放在字的一边,用“↓”记录下来)、推测结果有争议的(放在中间,把序号填写在备注里)三堆,并把推测结果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我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特点。学生常常用独特到,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结论,因此,通过猜想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真正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分组实验,观察验证

现在每个小组都试试,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在实验时必须把物体放入水底进行观察。(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明确实验的要求:共有五点:①发挥小组长作用,可以按以往小组的分工(记录员、监督员、实验员、调控员),有秩序地实验、观察。②把推测正确的放在一边,把推测错误的放在另一边。③一边实验,一边及时地记录。④不能更改猜错地记录,要有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⑤思考、讨论推测正确失误的原因,想一想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按要求有序地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科学课的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在小组合作验证桌上的物体放入水底,哪些物体是沉的,哪些物体是浮的实验前。先明确实验要干什么——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思考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吗?然后明确活动的要求,并让学生重复要求,如果在学生没有说完整的情况下,教师可再一次重复强调,在游戏规则的规范内,学生的活动会更有序、有效。同时,实验记录是学生各自在探究活动中思维过程的印迹。鼓励学生做好真实的记录,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行为习惯。】

3.汇报交流

1)实验结果有没有推测错的?根据推测、实验、讨论,物体的沉浮究竟和什么有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结合实验或生活经验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别人的观点,教师随机指导、点拨。)

2)小组汇报,学生各抒己见。(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空气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
 
(对于表现精彩的同学及时的肯定、鼓励、表扬。)

问题的提出: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呢?让我们继续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去感知。

4.实验演示:

1)把八种物体由重到轻进行排列(西红柿、石块、螺母、乒乓球、泡沫、塑料棒、回形针、蜡烛),讨论分析。(用“↓”、“↑”表示沉浮)

师:刚才有同学认为重的物体就沉,轻的物体就浮。你赞同吗?请举例说明。

生:西红柿比塑料棒重得多,但西红柿浮,而塑料棒沉,这说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轻重无关。

生:回形针比乒乓球轻,但乒乓球浮,而回形针沉。这说明轻的物体不一定沉。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