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下)
第七小学 余利娟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知道杯壁上的水珠形成与冰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对水珠从哪里来,做出自己大胆猜测;能对各种猜测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知道水珠的形成与冰是有关系的。
教学难点:能对水珠从哪里来,做出自己大胆猜测;能对各种猜测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碎冰、玻璃瓶2只、抹布(每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察杯壁上水珠产生的过程。
2.揭题:水珠从哪里来?
二、作出假设
1.提出要求(把猜测写在记录纸上,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画图。可以是只有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2.学生猜测(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部分记录纸上台汇报)。
3.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例如:
(1)从杯口漏出来;
(2)杯壁渗出来;
(3)冰融化而来;
(4)杯里的冷气跑出来,变成水珠;
(5)冷气和热气相遇;
(6)“雾气”变成水珠;
(7)空气变成了水珠;
(8)水蒸气遇冷变成了水:
……
三、分析假设
1.引言:猜测很多,不过猜测要有依据,不能乱猜,更不能瞎猜。这样吧,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观点。我们先请持这个观点的同学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赞同这个观点的同学可以继续说说你支持这个猜测理由,不同意的也站起来说说,你不同意的理由。
2.组织交流讨论。
四、寻找新证据
1.引言: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或许每个人心中答案还不完全一致。这没关系,说明我们还要继续寻找证据。不过,我们至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并不是瓶内的冰变成了水。不过,难道水珠的形成与冰一点关系也没有吗?
2.讨论:请同学说说是什么关系。
3.观察。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与冰的哪个特征有关系呢?(低温)
五、形成新假设
1.你对水珠是怎样怎样形成的,有没有新的设想?
2.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3. 总结:科学讲究实证,在后面的科学课上让我们继续寻找答案吧!
六、课堂作业(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