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10 20:13:15

第七小学   余利娟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知道杯壁上的水珠形成与冰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对水珠从哪里来,做出自己大胆猜测;能对各种猜测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知道水珠的形成与冰是有关系的。

教学难点:能对水珠从哪里来,做出自己大胆猜测;能对各种猜测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碎冰、玻璃瓶2只、抹布(每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察杯壁上水珠产生的过程。

    2.揭题:水珠从哪里来?

    作出假设

    1.提出要求(把猜测写在记录纸上,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画图。可以是只有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2.学生猜测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部分记录纸上台汇报

3.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例如:

(1)从杯口漏出来;

(2)杯壁渗出来;

(3)冰融化而来;

(4)杯里的冷气跑出来,变成水珠;

(5)冷气和热气相遇;

(6)“雾气”变成水珠;

(7)空气变成了水珠;

(8)水蒸气遇冷变成了水:

    ……

    三、分析假设

    1.引言:猜测很多,不过猜测要有依据,不能乱猜,更不能瞎猜。这样吧,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观点。我们先请持这个观点的同学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赞同这个观点的同学可以继续说说你支持这个猜测理由,不同意的也站起来说说,你不同意的理由。

    2.组织交流讨论。

    四、寻找证据

    1.引言: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或许每个人心中答案还不完全一致。这没关系,说明我们还要继续寻找证据。不过,我们至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并不是瓶内的冰变成了水。不过,难道水珠的形成与冰一点关系也没有吗?

    2.讨论:请同学说说是什么关系。

    3.观察。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与冰的哪个特征有关系呢?(低温)

    五、形成新假设

    1.你对水珠是怎样怎样形成的,有没有新的设想?

    2.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3. 总结:科学讲究实证,在后面的科学课上让我们继续寻找答案吧!

    六、课堂作业(机动)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