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小磁铁》案例片段分析
关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做一个小磁铁》案例片段分析
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 姚国华
案例背景: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而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做一个小磁铁》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三课时。这节课的研究内容实际是从“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又一个新的探究课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铁钉磁化的过程和磁化后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思考怎样自己制作一个小磁铁;然后引导学生怎样增强自制磁铁的磁力;最后引导怎样判断自制磁铁的南北极。下面就 “如何做一个磁性更强的磁铁”这一环节谈一点体会。
场景回顾:
……
师:刚才我们是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一块小磁铁,你觉得大家的小磁铁的磁性都一样强吗?
生:一样的。
生:可能是不一样的。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试一试呢?
生:吸大头针,看它能吸多少(因为他们看到实验桌上放着一些大头针)
接着各小组尝试自己做的磁铁能吸引多少大头针?教师进行统计。发现各组学生的统计数据是不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各个小组所得到的小磁铁的磁性是不一样的,有的较强有的较弱,那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我觉得跟磨的次数有关。
生:磨的部位应该在磁极上。
生:可能和磨的方法有关。
师:你觉得有哪种磨的方法磁性要强呢?是来回磨还是往同一方向磨呢?
生:来回磨。
另一生(表示反对):我觉得往同一方向磨磁性要强。
生争论,教师示意停止:既然有争论,我们都应该拿出自己的证据来,如何证明呢?
生齐说:做实验。
师:怎么做呢?
生:一个铁钉来回磨,另一个铁钉往同一方向磨,然后去吸大头钉,就能看出哪个磁性强了。
师:下面我们就来比赛一下,看看到底是来回磨做出来的磁铁磁性强,还是往同一方向磨出来的磁铁磁性强?
各个小组开始磨磁铁。(由于学生都想做一个磁性很强的磁铁,所以都磨了很久,这部分是实验大约花了6、7分钟的时间)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结果是大部分小组往同一方向磨的磁性要强,有个别小组做出了相反的结果)
师:从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往同一方向磨,小磁铁的磁性要强。
……
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可以说每一个小组都得到了一个磁性很强的磁铁,教学任务似乎完成得很好,师生之间也很默契。然而对照我们新课程的标准,在这个实验中真正属于自主探究的成分又有多少呢?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考虑更多的是老师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更有效地去探究。在新课程中更重视孩子的天性,体现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强调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实践)中学习,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吸引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研究和发现。教师的作用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做强一个小磁铁”作为探究性的实验,必须要有一个明确而又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探究结果等。而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却没有看到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甚至连学生的探究活动都成了在教师带领下的验证活动,学生的实验几乎成了走过场。科学探究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探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探究过程远比探究结果重要的多。
其次,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上,如何做一个磁性更强的磁铁这其实是一个对比实验,通过比较得到正确的做强小磁铁磁性的方法。既然是对比实验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实验的教学中,其实是有很多的变量需要控制的,比如磨的次数、磨的方向(指来回磨还是往一个方向磨)、磨的部位(用磁极来磨还是用磁铁的其他部位来磨)等都是属于我们要控制的对象,因为这些都是影响小磁铁磁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的教学能否作如下设计:在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测与假设,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小磁铁的磁性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因素逐个进行分析,设计比较实验来进行验证。如当学生说出用磁极来磨可能会使小铁钉的磁性更大时,可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既然用磁极来磨比用磁铁的其他部位来磨得到小磁铁的磁性可能要大,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答案呢?此时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考虑各个变量的基础上设计实验。(在这个实验除了所用磁铁的部位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必须是相同的)。至于其他的几个因素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探究方法来进行研究。考虑到上课时间,我们可以让各个小组在罗列了所有的可能因素后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即科学探究技能)。只要方法掌握了,那么学生在以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也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资料: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科学课》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