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哪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doc
一、教材分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的建立是靠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的。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在做中思考分析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各种活动,才能在具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获得力的基本概念。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对力的现象有所了解,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经历过某些力学现象的应用,但他们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的、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有关力的现象。本课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的目标
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
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
2、科学知识的目标
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
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2、教学难点
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
五、教学准备
小树枝、玻璃球、橡皮泥、弹簧秤、苹果、细铁丝、橡皮筋等
六、教学内容的安排
1、感受力的普遍存在
2、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4、探究力有大小
5、探究力有方向
6、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七、教学过程
(一)感受力的普遍存在
1、游戏激趣引出力:你有力气吗?出示一根小树枝,把你的力气表现给大家看看。小树枝为什么断了?
2、多媒体出示图片寻找力,并给力起名字。
下面这些图片中,你还感觉到有什么力存在?
3、小结:力虽然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而得知:力是无处不在的
(设计意图:力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因为力是无形的,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力必须要从现象入手,体验和观察力作用于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这样才能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因此变教材上从分析现象认识“力”为在动手实践中寻找“力”,进而分析“力”,变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体验和观察力作用于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
(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玩滚玻璃球的小游戏
(1)提出游戏要求和步骤:滚起来→加速滚→拐弯→停下来。
(2)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成功
(3)学生游戏
2、汇报游戏过程:你是如何控制玻璃球的?
3、小结: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它能让物体运动起来,也能使物体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会对物体产生怎样的作用?学生通过玻璃球实验可以很好的发现力既可以使物体运动,也可以使物体停止。)
(三)探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捏橡皮泥的游戏:
将橡皮泥捏成球形、长条形、圆饼形等不同的形状。
2、学生实验汇报
3、提问:力也能使其他物体也发生类似的变化吗?
4、学生继续实验(细铁丝、橡皮筋等)
5、观看一段拉面的视频
6、小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力既然可以影响物体的运动,那它对物体形状是否有影响,而但这一知识点如何让学生感知?因此让学生动手进行橡皮泥实验,游戏有趣可行。游戏之后,学生自行发现了秘密,再通过细铁丝、橡皮筋的实验,最终得到结论:力对物体的形状有影响。这里穿插了一段制作拉面的视频,直观形象,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课堂时间灵活安排。)
(四)探究力的大小
1、组织学生玩扳手腕游戏。
(1)先让两名学生来演示,教师
结合学生演示讲解扳手腕规则。
(2)学生游戏。
(3)学生汇报游戏结果,说胜败原因。
(4)教师总结并板书:力有大小………………………………【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