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6 08:06:21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神奇的水》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中的第三课。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本节课主要引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水的毛细现象。第二部分: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第三拓展活动:“让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表面张力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探究能力。

【设计理念】

本节课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感知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当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一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观察——发现——推测(预测)——实验——验证——结论,能较好地训练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设计时,不直接把表面张力这一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着重其探究过程中直观形象概念的形成。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具体而有区别的,先通过擦干水初步感知毛细现象,激发兴趣,而后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认识这种现象;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并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并自主描述现象。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从观察——发现——预测——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观察、实验、测量、记录等方法获取知识与信息,能用语言文字或图画描述观察的现象与结果。

科学知识:

1、能区分假设与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

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科学验证。

【教学准备】报纸、纸巾、红墨水、水杯、硬币、滴管、曲别针、粉笔、学生尺、抹布、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板书“水”)提问:你知道了水的哪些性质?(生: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如果老师在水的前面加上一个词(板书:神奇),就成了神奇的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课题。看到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 1:为什么叫神奇的水?它神奇吗?生 2:水有哪些神奇之处?生3:水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看看水有哪些神奇的现象?

【设计意图】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一些特性。本节课开始先引领学生对水的特性的回忆,然后加“神奇的”,使学生对“水”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印象——不但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而且还很神奇,自然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会“爬”的水——水的毛细现象

(一)水的毛细现象实验探究

1、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了方便大家观察和探究我在杯中加了红墨水这是餐巾纸,老师在上面画了一条黑色的线,现在把黑色线以下的部位垂直放入水中。猜猜看,可能会有什么神奇的现象发生?(学生猜测并交流:会湿、会吸水……)

2、师做纸巾吸水,水往上 “爬”的实验,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你发现了什么?

1:水把纸巾弄湿了。

2:纸巾一接触到水,水就被吸上来了。

3:纸巾挨到水后变红了。

4:水沿着纸往上爬。

5:真好玩,我看到了会爬的水。

……

师:(板书:纸巾湿了   的水)水为什么能爬上去呢?水是不是能沿所有的物体向上爬呢?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那到底会不会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的纸巾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水往上爬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接着再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验证自己猜测的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理,使他们学的更认真,观察的更仔细。

3、学生实验(出示表格)

①猜测后小组内交流并记录

做一做:水能沿着哪些材料爬上去? 能的在表格中打“ √ ”

 

橡皮筋

粉笔

餐巾纸

布条

 

 

 

 

 

 

 

 

 

 

 

 

②分组实验并记录

提示:实验后的材料擦干净放好(不好擦的先放在报纸上)

③组织交流实验结果(水能沿着粉笔、餐巾纸、布条往上爬)

④提问:水为什么能沿着这些材料往上爬?我们来比较刚才的几种材料,看看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⑤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1:粉笔、餐巾纸、布条能吸水。

2:因为粉笔、纸、布中间有孔(洞)。

3:因为纸、布吸水性强。

4:不光滑的物体,像尺子表面就太光滑了,水爬不上去。

⑥共同小结并揭示板书:水沿有小孔的材料往上爬

【设计意图】通过几种不同的材料做对比实验,让学生充分了解水能沿着有什么样结构的材料往上爬。选的材料也便于学生观察、对比,餐巾纸特意选孔明显的。

(二)水的毛细现象实验再探究

1、师:水能沿着有小孔的材料往上爬,那其它结构的材料行不行呢?

(出示两块玻璃片)老师现在想让大家来挑战一下,你们能否利用这两块玻璃使水往上爬。你准备怎么做呢?(小组讨论、汇报:把两块玻璃合起来,有缝了)

2、实验:用两块玻璃片使水往上爬

 ①分组按思考的方法实验,教师巡视

②组织实验交流:水爬上去了吗?从哪里爬上去的?外面升了吗?

小结并板书:水沿有缝隙的材料往上爬

③揭示“毛细现象”:

水能沿有小孔或缝隙 材料向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3、师:刚才的实验中发生的毛细现象,水在哪边爬得高?为什么水上升的高度不一样?(玻璃片之间一端缝隙较小,一端缝隙较大;缝隙,水爬的越。)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产生毛细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材料有孔隙,只要有孔隙,即使是表面光滑的玻璃也能使水往上爬,让学生感受水爬升的高低与孔隙的大小有关,孔隙小的爬升的高,孔隙大的爬升的低。

4、原本只会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水,现在居然沿着物体自动向上爬升了,这种有趣的现象神奇吧!水除了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上爬升以外,还会向四周扩散,你们看看刚才我们放东西的报纸上,有什么发现?(生:水向旁边爬、水向四周爬、水向四周扩散……

5、其实这水向四周扩散也是水的毛细现象。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水的毛细现象?(指名多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四周扩散的现象,都是水的毛细现象。

(三)、毛细现象的应用

1、师: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毛细现象,像美术课用宣纸画画等。你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1:毛巾放入水中慢慢变湿了。

2:用抹布擦掉桌子上的菜汤。

3:墨水滴在作业本上用粉笔吸干。

4:夏天穿棉线的衣服能吸汗。

5:潮湿的墙根……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看来这水可真神奇!

(展示变色花,适当提问原理)

2大家想一想在哪里还可以应用呢?在哪里应该避免或防止这种现象呢?(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要面向生活这是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环节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毛细现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现象的存在,科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科学的决心,同时巩固和拓宽知识点。。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