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和呼吸》教学设计 小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理论:本课引领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充分的讨论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本课利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以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并能尝试将学习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具体分为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以及健康生活四大主题。《肺和呼吸》属于健康生活主题,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呼吸与血液循环》的第二课。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以“探究—研讨”教学法为主,让学生进行与科学家研究方法类似的科学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建构科学知识、探究技能、科学思维习惯。小学生命科学领域常用的探究方法有:1 、观察与描述。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调查、描述, 以及随后进行的交流是生命世界各个主题最常用的研究方法。2、比较与分类。通过比较与分类的方法,学生才能将大量的生物个体以生命多样性来统一, 并与后面的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主题联系起来。3、实验探究。4、建立模型。如果由于种种原因,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非常困难或者简直不可能时,可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课也应用了“探究—研讨”教学法,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和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科学课及相关科目的学习,对周围的自然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于自己的身体也有一些简单的了解,如身体的结构、骨骼、肌肉等,而对身体内部有些什么器官,有些什么功能,学生的认识还是零星和模糊的。但是学生对研究自己的身体是非常感兴趣的,且已经学习了《食物的消化》,很迫切想知道人体其他器官及其作用。也学习了《空气中有什么》,初步了解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性质。四年级学生基本能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研究方案,但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存在一些差距,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自主,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引,从而使其充分地感受科学探究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
1、会用澄清石灰水、燃烧的蜡烛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时吸入的是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2.、认识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人体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及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讨论、合作、交流,提高对呼吸器官卫生保健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区别;2、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保健。
难点:用澄清石灰水、燃烧的蜡烛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六、教学准备
演示:呼吸模型、课件。
分组:澄清石灰水两半杯、集气瓶(2个)、水槽、吸管、针筒、蜡烛、燃烧匙等。
七、教学过程
(一)、产生问题
1、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憋气,看看我们能憋多久?
2、谈感受。
3、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吸进的气体到了哪里?呼出的气体从哪里来?人体内有哪些呼吸器官?这些呼吸官是什么样的?分别有什么作用?有哪些行为和疾病影响正常呼吸?怎样做才有利于呼吸器官的健康)
4、筛选和整理问题。(整理为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呼吸,用什么器官呼吸?如何保护呼吸器官)
(设计说明:通过游戏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呼吸对维持生命很重要,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的感受很自然、也很深刻,问题的产生也很自然,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很强烈。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以后的探究提供了前提。)
(二)、实验探究:我们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不同
1、提出问题:人为什么要呼吸?
2、学生猜测: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引导学生认识到吸进的气体不全是氧气,呼出的气体也不全是二氧化碳。)
3、介绍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学生上台演示排水法收集气体。
(设计说明:和学生讨论收集气体的办法是实验过程的一部分。没有这一部分,学生实验时就会出现混乱的场面。)
4、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根据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说出设计实验的依据,教师帮助完善改进。
(1)实验1: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杯中分别注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观察有什么变化?(吹气时要轻一点,不要让石灰水溅在脸上。吸进的空气用针筒打,可以多打几下,注意针筒要离开水面后才能吸气)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