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扶典小学 陈国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方面: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2、科学探究方面: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能做简单的探究性实验;
(4)会设计简易的实验报告;
(5)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改善生活。
【学情分析】
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力,但学生很难能用语言讲述出什么是摩擦力,也很少有学生思考和探究有关摩擦力的各种知识。
【教法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本课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分析】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内容按“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大步骤进行,其中课内探究又分为四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精讲点拨;四、巩固检测。
一、课前导入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与学生交流:大家课前都去玩滑梯了吗?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呢?等等教师板书课题:玩滑梯的启示。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
【设计理念:谈话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什么是摩檫,为学习后面的摩擦力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教师提示引导:我们周围到处有与“滑梯表面”差不多的面,比如:地面、黑板面、桌面等等。下面我们通过做几个小游戏来体验一下。
活动一: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活动二:手在桌面上摩擦运动。
小组内活动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活动发现,让学生边展示做法,边说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手在桌面摩擦或在地面上拉动同学时会感到费力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的存在。
(2)教师小结:像我们感觉的这样,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品的时候,就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教师板书:摩擦力)
(3)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摩擦力,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
【设计理念:这两个游戏可以看作两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他们才会信服,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摩擦桌子的感觉,正确的解释摩擦力。教师的引导与提问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游戏中的问题意识和用对比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通过讨论,学生们发现了很多老师可能想不到的因素,虽然它的正确性有待于验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想象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3)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提示:对比实验法比较适合今天的科学探究,要注意变化的条件应该只有要验证的那一个,其它条件要相同。比如你是要研究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变化对摩擦力的影响,那其中变化的条件只能是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其它条件不能变。由此进一步了解对比试验的要求。
【实验操作中,教师注意引导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同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注重整个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可以改变的因素
改变的因素
保持不变的因素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结论
(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汇报后,教师将可行的方案板书出来。
【学生通过具体陈述实验过程、现象及所形成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对学生的操作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引导:其实同学们所做的都是在改变摩擦力的大小,从而改变木块的运动速度。那么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质量都与摩擦力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教师出示总结性习题,学生思考后完成:
通过研究发现,物体表面越光滑,物体间的摩擦力就越小;反之,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所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反之,质量越小,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小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