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上第四单元第5课
执教:桐庐县迎春小学 钟赛兴
【教材分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内容。本单元中学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节课教学将引领学生探究食物吃下去后在体内发生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等。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吃下去的食物哪里去了”,第二部分为:“人体的消化器官”。教材设计第一部分“吃下去的食物哪里去了”,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食物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经过特定的器官;这些消化器官在我们人体内特定位置。第二部分“人体的消化器官”教材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食物进入体内后,在“旅行”过程中食物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希望让学生了解每种器官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每种器官的功能与其形状是相适应的。
《食物在体内旅行》用拟人化的课题,吸引学生探究,以食物在体内的流动与变化为线索吸引学生探究消化器官的功能。本课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意识,而且还有利于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² 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² 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大肠和小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照顺序进入这些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²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进行补充完善。
² 模拟实验。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通过模拟实验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² 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合作交流。
² 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² 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制出人体消化系统图,改善消化系统图。
² 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各器官的功能,研究胃和小肠的特征。
教学难点:
² 能用图画和文字记录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² 了解消化器官中的运动、位置、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印有消化器官的围裙、橡胶软管、塑料袋、水、蛋糕;
学生准备:带好书本、作业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教学流程】
时间 分配 |
师生活动 |
听课记录 |
1分 |
(一) 联系生活,激起兴趣。 师:今天我们研究吃的问题,我们运动所要的能量就是来自于食物。你有没有想过,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体内到底是怎样旅行的呢?(板书课题) |
|
15分 20分 |
(二) 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1. 吃下的食物到哪里了(认识消化器官) 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请大家吃蛋糕,我们来感觉一下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生:说一说,画一画 生:比较,交流 自学消化系统图。讲路线,按顺序板书: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指一指这些器官在自己身体的哪个地方? 归纳:我们吃的食物要经过这些器官来进行消化,这些器官就是消化器官,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旅行过程,就是食物的消化过程。 2.吃下的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探究人体消化器官的功能及特征) 食物在消化器官的旅行中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同时作好记录。 食糜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形成食糜?食糜是怎样形成的? 食糜形成模拟实验 继续观看视频。 讨论,同时完善记录表。 学生汇报各器官的功能,并猜测其特征。(板书各器官的功能) 师生操作展示橡胶软管的长度。这么长的小肠怎样在人体内呢? 3. 认识肝脏,了解其功能 |
|
4分 |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归纳总结,并完成作业巩固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机动) |
|
【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消化器官: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主要功能:切碎 输送 蠕动磨碎 消化吸收 吸收水分 排出
【相关表单】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n
1. 体会和想象蛋糕去了身体内的哪些地方,把它画
在人体图内,在画的时候标明蛋糕经过的身体器官。
2. 食物在每个消化器官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获取
的重要信息用简短的文字记录在表格里吧!
消化器官 |
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器官功能) |
|
|
|
|
|
|
|
|
|
|
n 巩固性作业
一、判断
1. 食物只在胃里被消化,口腔不消化食物。( )
2. 食物只有在小肠被吸收,其他消化器官不吸收食物。( )
3.食物从胃出来后,先通过大肠,再到小肠。( )
二、选择
1.食物通过食道到达胃,食道的特征应该是( )的。
A.光滑 B.扭曲 C.吸引能力
2.课堂上做的实验: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 反复捏挤这袋子,里面的食物会成为( )。
A.一团硬块 B.全变成水 C.稀糊状
3.上题的实验的塑料袋,模拟人体消化器官的( )。
A.口腔 B. 胃 C.肛门
【教学反思】
关于消化的知识贯穿于学生小学到中学的生命科学领域中,四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消化”二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消化器官有所了解,但大多是模糊、粗糙、零碎的,甚至会把人体的一些其他器官错认为是人体的消化器官。本课正是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由此展开的一个知识更新的学习过程。
本课教学,我们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消化系统的内部状态,那么如何由表及里,解开暗箱呢?为此,在探究活动部分我设计了二个环节,分别是吃下的食物到哪里了(认识消化器官)、吃下的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探究人体消化器官的功能及特征),以清晰的流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以科学探究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恰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体验、讨论,绘画、模拟实验等形式来自己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有效研讨,我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引出课题之后,让学生先吃一吃老师准备好的食物,然后感受一下食物在体内的运动状态并进行假设和猜想,食物旅行会经过我们体内的哪些地方?并让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画出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图,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从而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是零散的,不连贯,很难用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而“旅行图”的引入,把学生零散的混合思维结构起来,使每位学生都能形象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对图画的分析和交流,探查对每位学生更深层的想法。而学生在交流食物旅行路线时,也会发现大家画的都不太一样,“食物旅行的路线到底是怎样的呢?”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卷入后续的探究活动中。此设计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更为科学的新解释,这样得到的知识,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是有效的,也是有意义的。
二、恰当运用媒体和器材,促进学生有效研讨。对于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特征和作用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我采用视频和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即形象又直观,既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又顺理成章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经历一次自己的初始想法与事实相对照,完成对消化过程、消化器官的再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