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01 21:38:55

执教:西湖区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金灵华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引导学生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后续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传播的重要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直观感受,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

本课通过让学生发出声音入手,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形状变化为突破口,进行假设性解释,从而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概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了解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吉他、钢尺、皮筋、鼓、镲,课件

学生实验桌上:钢尺、皮筋、音叉、鼓、活动记录单

【教学流程】

时间

分配

师生活动

听课记录

3

左右

课前游戏:猜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教师弹吉他、敲击音叉、敲击鼓,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物体在发出声音?

 

2

左右

活动一:让四个物体发出声音。

1)学生使桌子上的钢尺、皮筋、音叉、鼓发出声音。

2)交流:用什么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的。

教师概括板书学生的回答。

 

 

8

左右

 

 

 

 

15分左右

活动二:研究四种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1)通过ppt和教师演示,指导学生用拨的方法让钢尺、皮筋发出声音,通过敲击使音叉、鼓发出声音,同时请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记录在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形状变化。

2)学生活动。

3)交流研讨。

A根据学生情况适时提出振动的描述性概念:像钢尺、皮筋这样的重复往返运动我们称为振动。(板书)

B汇报音叉、鼓发声时的形状变化时,提出“无法清晰观察到物体如何运动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并展开后续的借助乒乓球、米粒等借助乒乓球、米粒等观察活动。

 

 

5

左右

活动三:讨论发声物体是否都在振动。

根据四个物体发声都在振动,引发“是否生活中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话题。

举例研讨。

小结并板书: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4

左右

活动四:研讨停止振动声音会如何。

讨论如果振动消失,会有什么现象。

用大镲的演示实验来证明。

小结并板书: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

左右

小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

左右

延伸:学了今天的课,你还有疑问吗?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重复

 碰撞                                           

使物体         产生

 

        摩擦     

        敲击                 振动         声音

        ……

                   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相关表单】

研究小组

发声物体

画一画

物体发出声音时的形状变化

 

拨动后的钢尺

 

 

 

拨动后的橡皮筋

 

 

 

 

 

 


敲击后的音叉

 

                     

 

 

 

敲击后的鼓面

 

 

 

 

 


 

 

 

 

 

 

 

 

【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研讨的具体表现为在汇报交流时往往重在描述自己了解的、观察到的现象,通过现象联想到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弱,倾听者对汇报者的现象描述、探究心理等感同身受的内容感兴趣,而对于汇报者长时的逻辑思维推理不感兴趣。因此,以描述自己的做法和发现,然后进行简单推理这样的研讨形式易为三四年级学生认同。

针对以上特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设计的活动后研讨也以描述观察到的具体现象为主,并辅以简单的逻辑推理。

在“活动一:让四个物体发出声音”设计中,没有通过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来展示学生的前概念,而是让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让它们发出声音”请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活动来引入。

“活动二:观察四种物体发声时的变化”设计中,选用的四个物体:钢尺,能非常明显观察到重复往返运动;皮筋,仔细观察也能观察到重复往返运动;而音叉对学生来是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鼓基本上观察不到现象。从能直接观察到具体现象过渡到需要简单思维推理才能感知发声时在振动,这样的呈现方式也符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记录表格采用了描述性为主的“画一画”的方法来记录,摒弃了“写”的方法,是为了更高效的探究和汇报。

“活动三:汇报交流钢尺、皮筋、音叉、鼓在发声时的变化”环节,提问“你观察到什么”,让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观察到现象时的一种心情,以引起倾听者的共鸣。音叉难以清晰地观察到重复往返运动,需要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介入:把轻小物体(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它的运动变化来推断音叉的运动变化。对四年级所有学生来说这样的思维推理是能够胜任的。至于鼓,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观察或证明它是否在振动,通过前面的研讨铺垫,希望学生能有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

课堂进入后半节课,四年级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研讨同一问题的时间,不宜太长时间,需要一些兴奋点来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活动四:讨论生活中的发声物体是否都在振动”、“活动五:研讨停止振动时声音会如何”,研讨总是与教师演示或是学生演示实验穿插,以消除学生的研讨疲劳,力求通过预测、观察实验、交流现象、推理原因的流程来提高学生的研讨有效性。

对于声音的产生,随着学生研究的越深入,就越会出现很多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在一堂课中解决的。安排“你还有什么疑问?”这一环节,就是给学生以表达自己的疑惑、引发更多学生思考,把学习研讨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