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
2、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学准备:
学生(分小组) 十个水槽
材料袋1、木块 石头 橡皮 乒乓球
材料袋2、测力计 钩码
材料袋3、食盐 鸡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
2、观察乒乓球、玻璃珠在水中的情况。
3、得到课题——沉与浮。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
(一) 猜一猜
1、认识实验材料。(材料袋1)
2、猜想所给材料的沉浮情况并记录猜想。
3、汇报猜想。
(二) 做一做
1、出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汇报。
3、总结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物体是沉在水中的。
三、认识浮力
(一)玩一玩,感受浮力。
1、动手操作。
2、学生尝试并汇报。
3、总结。
像木块这样,浸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二)、做一做,验证猜想。
1、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真切感受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对它的浮力,那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浮力吗?
2、学生猜测。
3、介绍测力计。
4、出示实验要求
5、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材料袋2)
6、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不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而且沉到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四、谁主沉浮
1、提出问题
大家看,这只鸡蛋在水中呆了很长时间了,它想出来透透气,你能帮助它吗?
2、学生说想法。
3、实验验证。(材料袋3)
4、总结并提出下一个问题。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使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了。现在我们玩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游戏。这儿有两个橡皮泥,请同学们想办法让一个沉在水中,一个浮在水面上。
5、小组讨论交流并实验验证 。
6、总结。
浮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五、浮力的利用
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你发现还有哪些工具是利用了水对它们的浮力吗?
(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再出示一些浮力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教学反思
一 选好实验材料,增强实验效果
这节课是我准备的实验材料,按着书本所写的材料,我准备了用木块来让学生感知浮力。在准备的时候没有认真考虑和筛选,只是相信的课本,没有考虑到实验效果。用手按木块入水,其实感觉不是很明显,感受到的力也不是很大。如果换成泡沫或者气球,实验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气球,按下去之后,它会弹起来。学生的感受会更深,效果就会更好。在其他三个实验中,我给的材料太过单一,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应该准备尽可能多的适合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动脑,自己设计实验,而不是用给定的材料,做一种可能的实验。
二 注重培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的能力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并且通过实验发现只要是浸在水里的物体,无论它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在水底,都受到了水对它的浮力。在教学设计中,围绕这一目标,我以学生猜想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并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为目标,坚持用大量的“做中学”活动贯穿于教学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愿意探究的情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活动多,环节多,导致每一个活动都没有深入,只是蜻蜓点水。再者,对课堂的把握能力不够,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做。怕学生想不到,怕学生做不了。所以,在很多时候,我直接给出了问题、方法和答案。
三 逐步提高实验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由四个实验贯穿,首先是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状态,这个很简单,学生发言也很积极,然后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体会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这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难度有所增加,但学生完成起来也不算困难,第三个实验是体会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的能力。第四个实验是想办法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和鸡蛋浮在水面上。这四个实验的难度逐步提高,尽管如此,由于后一个实验总是以前一个实验为基础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是很困难。还有一点也给学生降低的难度,那便是材料准备的单一,这是个负面的影响。因为,这节课,一直是在我的思维中进行,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思考的空间,他拿着这些材料,就只能这么做。虽然,各个实验层次分明,衔接得也很好,但是少了学生思考的火花,它就不是成功的。
四 教学的对象一定要是全体的学生
课堂中,给每个小组发了一面红旗,哪个组做完了实验就举旗。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组内活跃的学生一做完就抢了旗帜举起来了,其他同学可能还没有做实验。这样,课堂上学生参与的面就不够广,没有真正的得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和实践,才能整体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