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螺丝钉的学问》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下第一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一、概述
《拧螺丝钉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下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四课。本课紧接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在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轮轴”这种简单机械展开探究,从而使学生认识轮轴这种简单机械,同时对轮轴可以省力进行探究。
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从生活出发,进行对“螺丝刀”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用螺丝刀可以使拧螺丝钉更为容易,进而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对螺丝刀能省力进行形象认知;接着,使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认识轮轴是杠杆的变形,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设计,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为形象化、直观化;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对生活中关于轮轴的现象加以解释,巩固所学。其中,发现轮轴可以省力为本课的重点。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并了解轮轴是杠杆的变形,为本课的难点。
本课教学需2课时,若能连着上效果则更佳。
二、预期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⑴能够通过观察,知道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⑵能够通过有结构的材料探究轮轴为什么可以省力的原因。
2.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轮轴是杠杆的变形,可以省力。
⑵了解轮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⑵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课前问询、日常观察及往年授课情况综合来看,学生对学习本课知识存在以下特点:
1. 大多数学生知道螺丝刀的使用方法,对螺丝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基础。
2. 学生对螺丝刀的了解并不够深刻。很少有学生认真思考过使用螺丝刀为什么能使拧螺丝钉变得更容易这个的问题,更不可能通过深入思考去了解螺丝刀就是轮轴的变形。
3. 学生对实验探究充满热情,能针对教师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开展探究活动。但了解轮轴是杠杆的变形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思考。
4. 有的学生会忽略对数据记录和整理的重要性,需要教师加以辅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采用“源自生活——展开探究——回归生活”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重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对轮轴这种简单机械形成认知。
1.“探究——发现”教学策略。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先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难题,通过给无柄的螺丝刀装上柄,让学生加深对螺丝刀拧螺丝钉能省力的认知,进而对接下来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2. 主动参与教学策略:通过完成本课的两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通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以4人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设计的讨论与实验的完成,同时,将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4.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营造科学探究“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课堂上的科学实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对科学的实用性形成更进一步的认知。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本课教学环境为安装有多媒体的科学实验室。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关于轮轴的课件、螺丝刀、螺丝钉若干、木板、铁架台、勾码、自制教具13套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激趣导入,回顾认知 |
1.情境设置:不给你们工具,你们能将螺丝钉拧进木板里去吗?(故意不给学生螺丝刀) 2.提供无柄的螺丝刀,让学生拧螺丝钉。(特意强化螺丝刀柄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对比,从而凝练问题) |
1.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 2.回忆生活现象,回顾已有认知。 3.强化对螺丝刀能省力的体验。 |
通过对拧螺丝钉的动手操作,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
提出问题,探索方案 |
1.发现问题:有柄的螺丝刀和无柄的螺丝刀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学生发现有柄的螺丝刀能省力。 3.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给予帮助。 |
1.学生发现问题。 2.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通过小组讨论明确探究实验的方法 |
趣中生疑,疑中设问,寻找方法,形成方案。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