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三课时)(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doc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幔、地核。
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
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疑点: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软流层是何种状态,地壳变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产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
解决方法:利用模型;地理专题地图;标石(岩石)。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资料片,直观的对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动进行观察。
2、筷子、钢锯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用唐山地震的一段实例引入。
一位深夜出急诊的医生回忆:“夜间三时半,我有急诊外出,刚迈出门坎,地震就来了,先是晃,天旋地转,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颠,脚底像过电似的,紧接着房上的砖瓦飞了下来。我心里发慌,那呜呜的声音,使人毛骨惊然,四周一片漆黑,倒房坍屋的巨响和呛人的灰土味,使我跑了起来,可是才跑了三四步就觉得不对劲。一看,呀!我怎么已经上了房顶!”
二、新课展开
地震
1、准备一些筷子和钢锯条,在课上做实验,体会震动与力的关系,此时教师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
2、读课本图4-35,总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几个概念。读图4-36、4-37,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
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地。
震中:与震源对应的地表部分。
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距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中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可以用中国、世界地震分布图或投影片演示。………………………………【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