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3讲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广东省潮州市瓷都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学案.doc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西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的基础上,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发展成为 割据 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 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藩镇割据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
(1)汉初: 丞相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 尚书令 、侍中等,削弱 相权 ,加强 皇权 。
2.魏晋南北朝:拥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 ,继而又有 中书省 、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在中央设 中书省 、 门下省 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决策 、 审议 和 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 六部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北宋:宋初设立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 参知政事 、 枢密使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设 中书省 ,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削弱了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察举制 ,汉武帝起 举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 。
3.隋唐:
(1)隋唐科举制的完善:隋文帝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明初废 行中书省 ,设 三司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扩大。
(2)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 丞相制度 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3)直接原因:丞相 胡惟庸 擅权专恣,骄横跋扈。
2.经过:
(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2)废除 中书省 和丞相,权分 六部 ,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废除, 君主专制 达到新的高度。
第一轮复习是十分重要的。正因为很重要,老师才会像新课一样地上,而且不是“炒现饭”。老师会有更细致的方法指导,会更多地分析、综合、拓展、联系现实,会布置精选的习题。历史复习无疑需要看书和记忆,但仅有看书和记忆是远远不行的,它还需要听老师讲解、分析,需要自己思考、理解、做题、参与讨论等等。历史复习应该运用多种器官,记忆和理解相结合,………………………………【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