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第7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广东省潮州市瓷都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12-29 10:08:09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 帝国主义 长期掠夺, 国民政府 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起步——“一五”计划:

    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 重工业 ;同时对农业、 手工业 、 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 私有制 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 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 主要矛盾 和 主要任务 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与失误

    (2)三面红旗:

    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 经济 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 经济困难 的出现。

2.探索与失误

    (3)经济调整:

    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 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 周恩来 的调整和1975年 邓小平 的整顿。

第一,基础知识不过关、阅读观察能力欠缺,没有看懂材料,或者没有建立材料和课本的正确联系,答案错误百出或答非所问。第二,审题不细心或答题时紧张,没注意答题依据、限制性条件和题问的分值,照搬课本或漏答要点。第三,思维狭窄,答案集中在同一层次、同一层面、同一角度。第四,罗列史实,缺乏归纳概括能力;分析问题片面,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第五,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第六,认为题问很难,无从下笔,留了“天窗”。

材料解析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1.正确认识我国的“一五”计划

    (1)必要性: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

    ②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认识到大力发展自己的重工业,以增强自己的国防力量的必要性;

    ③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1.正确认识我国的“一五”计划

    (2)编制: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1952年初,我国就开始了“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在苏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历时四载,五易其稿,直至1955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才审议并正式通过。因此,“一五”计划的编制是很慎重的,并且具有边制定、边实施的特点。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