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学案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三课时)
让学生观看图片后,描述图片上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能提问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发现闪光点,教师及时鼓励)
(承转) 我国沿海地区由于潮湿多雨因而呈现出湿润景观(森林),西北内陆地区因干旱少雨呈现出干旱景观(荒漠);东北某地区为什么植被表现为森林?因气温较低,蒸发量小,气候较为湿润。(从而引出干湿地区的划分)
(师述) 原来某一地区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能单纯以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湿润,反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则干燥。依据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活动四:放映投影片: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图(叠加),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 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年降水量为
3.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是什么?学校所在地是什么干湿地区?
4.为什么说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从四个方面总结)
5.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3、总结提升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⑴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夏季多,冬春少
2.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3.干湿地区类型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4、当堂练习
1、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连接起来:
寒温带 华北平原 半干旱地区
中温带 海南岛 半湿润地区
暖温带 黑龙江省最北部 湿润地区
亚热带 珠江三角洲 干旱地区
高原气候区 内蒙古高原
热带 青藏高原中西部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3、从沿海到西北,我国陆地植被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1、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第36~40页,同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冬季风主要来自____________和蒙古一带,以____________(风向)为主,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部______________和南部_____________(大洋),以_____________(风向)为主,性质____________.
2. 季风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季风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气候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国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互动探究
(师问) 我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如何?在海陆位置的影响下,形成了什么气候?(让学生回忆世界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海陆位置: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季风气候。
活动一:(投影) 读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学生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学校所在地每年冬季一般吹什么风向的风?夏季呢?
2、影响我国的冬季风来源于哪里?为什么?性质如何?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3、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源于哪里?为什么?性质如何?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及时补充、纠正。
活动二:(读图) 让学生读课文P39和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依据什么?
2、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归纳。
活动三:(阅读) 组织学生读课文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什么风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