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23 08:43:49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介绍,让他们在读课文之前了解这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及特点,以帮助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

第二板块: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播放课文朗读的flash课件,创设文章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的语言美。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朗读,提倡合作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将被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深深的震撼。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领略文章的语言美。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句子,并加以点评。从修辞、句式、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并着重让学生了解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针对某一段落进行仿句练习。在赏析的过程中,伴随学生的朗读。

第四板块:感悟文章的精神内涵。

   品中悟,悟中品,学生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答案不统一,只要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课 堂 实 录

师:同学们,听过“信天游”吗?来听听这首歌(通过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李娜演唱的《黄土高坡》,此flash中有比较详细的陕北风情简介和图片,其中安塞腰鼓的片段占60%。)

师:也许你不知道陕北的民歌又叫做“信天游”,但你通过查询资料知道了陕西安塞位于黄土高原。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

师:请大家听录音朗读课文,听读要求:①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的投入。②听完以后,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安塞腰鼓。

Flash课件播放录音朗读)

师:请补充短语:       的安塞腰鼓。

1: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

2:火烈的安塞腰鼓。

师:这个同学善于从文章中提取词语来概括安塞腰鼓的特点。

3: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

4:壮阔宏伟的安塞腰鼓。

……

师:安塞腰鼓的确极富震撼力,读这篇文章让人感觉顾不得喘息,因为什么?

1:多处运用排比句,写出了鼓声的激越。

2:读排比句时是一个比一个快,就像打腰鼓一样,很过瘾。

师:换句话说,这篇文章给了你阅读的冲动和快感。

(大家笑)

师: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图片和录像,瞧后生们的表情、舞姿,这段录像中始终以奔腾的黄河水作为背景,多震撼人心啊!找找文章是怎样写安塞腰鼓的,是通篇鼓声雷动吗?

生:有动有静。

:哪几段写静,哪几段写动?

生:1-4段写静;5-26写动;27-30段又是静。

师:看的很仔细,分析的也正确。谁能再进一步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生:“静”是为了写“动”,起铺垫的作用。

生:我认为以“静”烘托“动”。

: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那让你选,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异口同声)第二部分。

师:第二部分又写了哪几个方面?你有没有找到帮助我们划清层次的标志性句子?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小组讨论,看看第二部分可以分几层,分别写的是什么?

生:分四层,第一层(5-13段)写安塞腰鼓的壮阔场面,第二层(14-17段)写打击腰鼓发出的雄壮响声,第三层(18-22段)写打鼓的后生们,第四层(23-27段)写多变的舞姿。

师:依据标志性的句子同学们把层次划分的很清楚,下面咱们就着重练读第二部分,待会儿可得找你起来读。

(学生练习朗读)

师: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

同学们七嘴八舌。

师:下面我读第一层;女生代表徐慧读第二层的14段,男生代表李文凯读15段,你们俩齐读16段;第一排的同学读第三层的18段,第二排读19段,第三排读20段,第四排读21段;女同学读第四层中的23段,男同学读24段,25段、26段、27段男女生齐读;13段、17段、22段全体同学读。

(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带领着学生的朗读也十分到位,而且多种的朗读方式使他们很感兴趣。)

师:铿锵的节奏仿佛让我们身临那令人亢奋的场面,你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有了这种感觉?

生:运用修辞方法,特别是排比,差不多每一段都有。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第十二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师:这既是排比,也是反复;本文中排比和反复是结合起来使用的。排比有这样几种类型(出示课件):句内之间的排比、句与句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你能不能从文中分别找出几个例子?

191011段是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师:可以朗读一下吗?

生读。(读得很有气势,同学们鼓掌。)

2:第23段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师:咱们齐读一遍。

师:看来同学们对各种类型的排比句已经掌握了,那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排比句?

生:运用排比让人读起来很有气势,感情很强烈。

师:能够表现出什么?

生:表现出安塞腰鼓带给人的震撼力。

师:找同学起来将课文的23段仿写一段话。

生:

师:你还喜欢哪些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用“     好,好在     。”的句式说话。提示: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1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的好,如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好在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2“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3:文章的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的好,好在它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安塞腰鼓的戛然而止。

……

师:文章这么多的句子让你喜欢,让你欣赏,其实真正折服你的心的是什么?

1:陕北农民的那种憨厚、朴实的性格。

2:老师,他们住的是窑洞,经济落后,想通过敲鼓发泄不满……

师:是发泄不满还是想摆脱什么?

2:想摆脱贫穷和落后的生活。

3:我们活着是不是应该像安塞腰鼓一样发出最响亮的声音。

4:他想歌颂后生们的“搏击”精神。

师:为什么那“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5: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师:说的好,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那好,就让我们再朗读课文,重新体会“安塞腰鼓”的文化意蕴和生命内涵。

生:(齐读)……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在教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我让学生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了解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领略文章的语言魅力。特别是老师的领读、多种形式的合作朗读,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遗憾的是,学生朗读时虽节奏、感情把握的很好,但有些学生由于读的不流畅,影响了朗读的发挥,实在很可惜。课后布置学生背诵课文的某些段落时,班上不少学生说要把整篇文章背下来,看来他们通过学习确实很喜欢这篇文章。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感悟。我认为在这节课上,多媒体的正确运用不仅创设了新颖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同时也扩大了课堂容量。播放安塞腰鼓的录像及图片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在听完flash课件的录音朗读后进行的有感情朗读,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上课方式,努力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冲击来提高教学效果。

 在讨论文章的主旨这一环节,我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