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木兰诗2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14 16:07:57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 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 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 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 诗》中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也作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 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 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 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 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 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