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学案
《藤野先生》学案
编写 齐彦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2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文题解释】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时代背景:
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⑵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烂熳 芦荟 挟着 芋梗 宛若 绯红 深恶痛疾 系住菜根
2.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
3.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合作探究】
4.整体阅读,初步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提示:从肖像 、生活 、对待学生、治学等角度考虑。
5.文中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6.文中的典型事例突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鲁迅最敬重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思同行】
[我的收获—我快乐]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我思考] 我的疑问是 。
【课后作业】挑战自我
1.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白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