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为语教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选修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主题是“思亲忆友,展示情怀”,所选文章都是写人的名篇佳作。《我的母亲》是老舍的一篇怀念亲人的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写人记事类的散文,具有一定的赏析能力,如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等。甚至有过写此类文章的经历。
设计思想:从整单元的教学高度出发,教给学生赏析写人叙事类散文的方法。学生学完本文后,能够感受到老舍笔下的母亲所具有的美质以及母亲对“我”的影响,除此之外,对文中的写人技巧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引导学生筛选信息,能够找出母亲的性格特点,母亲对“我”的影响,作者写人的方法。
2迁移教学法:学完本文,让学生能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并能写出一定质量的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够结合文本说说母亲的性格特点;
(2)结合文本能够找出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段落文字;
(3)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母亲的性格特点及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难点:母亲对子女的深情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说说写母亲的名句:
2文学大师老舍提到母亲,是这样说的:“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3简介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小说)《茶馆》《龙须沟》(话剧)等。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
(板书: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谈预习体会):说一说初读印象,文章哪一处写得好?
(三)展示教学目标
(四)研读赏析:
1.思考:老舍说“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既然老舍说自己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文章展现了母亲哪些性格特点?结合文章谈谈。
明确:(1)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2)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3)软而硬、善良而坚强。
2.思考:母亲对我有哪些深刻的影响?结合文章谈谈。
例如:第9段,“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第10段,“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第13 段,“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第18段,“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3细节描写的运用:
老舍将母亲写得如此感人,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结合文章第14段谈谈作者是如何使用的。
①你认为哪句话或词能体现母亲对儿女的真挚母爱?
如“含泪、一夜不曾合眼、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凉、脸上没有血色、针扎、咬、扶、看、笑、楞、叹”等
②一个细小的动作就将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之情表现了出来,一个慈母的形象立刻得到突显。
(五) 体验母爱:
1听音乐《母亲》
2谈谈你的母亲或你与母亲的故事。
(六)课堂结语
(七)作业:
1请学生将自己的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写下来。
2 写一位对自己有影响的亲人。
(提示: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八)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老舍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影响:做事
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做人
软而硬、善良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