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8-02 09:57:10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我的母亲》是语文版选修课本《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作者老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这套教材总共有六个单元,本单元是散文序列的第五个单元,前四个单元的阅读重点依次是抨击时弊、忧思家国;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纵论人生、阐释哲理;感悟自然、陶冶性灵。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思亲忆友、展示情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为现代文如何传情达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二)教材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于教材的目标要求是这样的:通过集中学习、鉴赏一定数量的散文作品,较为清晰的了解、把握我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与成就,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学习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在感受、鉴赏优秀作品魅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此单元的课文除了《我的母亲》外,还有叶圣陶的《春联儿》、周国平的《应该有天堂》。本单元选择的三篇文章,分别涉及了母亲、朋友和孩子,虽然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都写得深情缠绵,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仔细研读,会对砥砺自己的情操修养大有裨益。。  

(三)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获得阅读新体验。故制定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理解文中生命的教育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学会珍惜,懂得回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2
在反复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制定重难点的依据  

《我的母亲》极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且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该篇文章语言朴素,情感浓烈,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困苦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因此,本文不仅是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散文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对处于生理、心理不稳定的高中学生的情感的洗礼。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 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颂、怀念之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发现阅读法。  

依据:自学讨论法在自渎的基础上发现并讨论阅读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发现阅读法以阅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了解老舍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1.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在你的生活中,在与母亲的相处或交谈中,是否有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请谈谈你的感受(请一位学生讲述)。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老舍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母爱!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的母亲》老舍。(板书课题、作者)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2.知人论文,了解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出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满族家庭,幼年家庭贫困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3年近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1966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我们曾经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就是创作 于老舍 先生在济南任教期间。  

老舍先生在英国游学时,写出了他的英伦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著名长篇小说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著名话剧作品《茶馆》《龙须沟》,老舍先生因其在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后续环节都是在落实好这个前提性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检查阅读效果:  

A..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B本文记叙了母亲一生的哪几件主要的事情?  

C.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  

这些问题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就可找到答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达成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4.交流感受,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两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重点体会母亲给我的“生命的教育” 。  

本环节采用学导法,学生找出表现母亲给我影响的语段或语,并归纳总结母亲教我学会了那些有用的东西,教师适当予以启发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教育”的丰富的内涵结合作品本身体会作者其人,体悟母亲给作者带来的人生观的影响。老舍其人:对普通人热心关注,对平凡人真诚赞赏,始终追求灵魂的至真至纯,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追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12自然段: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总结:亲子之爱,爱母之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优秀的一种传统文化。要表现这样一种流动在母子间的融融亲情,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精心组织材料,从多角度描写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字字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构筑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通过合作和讨论,既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1.朗读第八段,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找出你认为语言运用得精彩的词语或句子。  

比如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点拨:此处运用白描手法从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再次点拨: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它不求华丽,务求朴实。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的学习目标——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学生朗读,自主发现运用白描的句子。推选用得好的词语。  

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词语:鲜红微肿(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现出来)终年(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归纳作者用语的特点,作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初步把握作者的语言风特点。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上。  

2.重点研习第14段中细节描写的运用,看看这些细节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   

  (1)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地一起来朗读这一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写母亲对子女深挚的爱/母亲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 那么,在这一段里面,母亲对子女的这种爱是从哪几件事中体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3) 现在我们主要来分析第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段文字中比较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_____句子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_____。组织好语言,准备发言。或者按照我发现___词语用的好,它好在___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闪亮登场。进一步探究语言。  

这种发现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尝试探究的学习能力。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选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挣扎 咬扶 看)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怕)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阅读体验,强化认识  

学习者的经验从体验和感悟中来,即体验和感悟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综合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涉及了学生对事物和自身的评价和观点,触及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1.文章中哪些语句是饱含深情的,说出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你对你的母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你从本文学习了哪些写人的方法?对比自己的作文,看自己的习作在语言运用上有哪些不足?  

(五)、总结迁移:歌颂母亲   

本步骤要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思维训练题,使学生的“思考”迁移成为一种“创新能力”。   

紧承上一环节的评价,教师有感情阐述:是啊,母爱犹如一缕阳光,使我们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同学们,尽管跨出一步便是天涯,但作为游子的你,永远走不出母爱的风筝线,因为线的那头永远握在母亲的手中,老舍的母亲让我们热泪盈眶,我们的母亲呢?请让毛阿敏《烛光里的妈妈》伴着你,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一段赞美母亲的话。   

学生考虑五分钟,小组选代表口头作文,并采取自评和他评的方式。我们知道,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六)、板书设计  

一、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缝洗衣服”、“收拾家务”  

二、母亲的一生        “款待客人”、“善待姑母”  

                      “保护儿女”、“筹款上学”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三、母亲的品性       

                       善良坚强、软中有硬  

教后随想  

《我的母亲》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在教学之前,我再三吟诵,反复咀嚼,使得自己对本文的研究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发展中的个体,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丰富、提升了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我首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继而诱导其发现问题,最后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始终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调度者。如果说以前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如果说以前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那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