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第二册《咏华山》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第二册《咏华山》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第一册《认识11-20》
- ·下一篇文章:大班讲述 狮大王拔牙
第二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咏华山》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寇准跟先生登华山、赏华山、赞华山,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从课文登华山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赞华山,都围绕“高”字体现了华山的雄奇壮丽。因此,理解“高”是体会华山雄美壮丽的切入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登华山的“艰难”体会“高”;我们站在华山之巅,将壮丽雄伟的华山尽揽怀中,可以体会华山的“高”;我们欣赏寇准的诗歌,赞叹他的才华之时,同样是因为华山的高大雄壮而引起的共鸣。咏华山,颂华山,在欣赏祖国壮丽的山河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到的是一次激荡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华、齐、岁”三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这些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2、感受华山的高奇险峻、雄伟壮丽,借助“文”理解“诗”。
教学准备:正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在同学们跟着寇准看华山之前,老师出几个生字词考考同学们,只有全部会读的同学才能看到雄伟的华山。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读准前鼻音、后鼻音。)
艰难 山顶 山腰间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宋代 寇准
3、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咏华山》,课题中有一个字——咏,谁能告诉老师,用这个字可以组什么词?(歌咏)歌咏就是歌唱,“咏华山”就是歌唱华山、赞美华山。为什么要赞美华山呢?华山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歌唱、赞美的呢?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 精读课文,借文悟诗。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想华山的特点是什么?(高)
(2)、课件出示:
啊!华山真高啊!
(3)、华山是我国的名山,它以高奇险峻闻名,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它?(出示课件)
(4)、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华山吗?
指名说,交流。
(2)、课件出示:
啊!华山真高啊!
指导朗读,读出惊叹的语气,用朗读表现华山的高。
(5)、这么高的华山,要爬上去容易吗?
A、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
(a)、从那个词可以看出要爬上华山很不容易?(艰难)
出示图片,有多艰难呢?同学们看看这张图片,这就是通往华山山顶的路。自古华山一条道,人们在这条险峻的山路上像什么?(蚂蚁)这条路非常又窄又陡,他的两边就是悬崖峭壁,稍不留神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所以人们爬华山都是手脚并用。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爬华山的艰难!!
(b)、指导朗读。
B、(a)、这时候,寇准和先生已经登上了山顶。
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他们在山顶看到了什么?
远远近近的山:他们首先看到了远远近近的山。什么是远远近近的山?(是一座山吗?)有的山在远处,有的山在近处,有很多很多的山。这些山中谁最高?我们现在正站在最高的华山顶上,只有谁比我们高啊?别的所有的山都没有华山,他们当然就在自己的脚下了。
指导朗读,表现出华山的高。
(b)、除了看到远远近近的山,你还看到什么了?
选一个学生做华山,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太阳应该放在哪里?
这太阳可真近啊,仿佛——————?
除了看到了太阳,我们还看到————朵朵白云。
白云在哪里?同学们都是一座座华山,在自己的身上比划一下白云在哪里?(出示图片)
同学们看,这朵朵白云缠绕在华山的山腰间,可我们现在可是站在华山顶上呢!所以我们现在可是站在——白云之上了!我们站得可真高啊!
指导朗读,表现华山的高。读: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仿佛就站在白云上,伸手还摸到了太阳!
(出示课件)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三句读一读,比一比谁站得高,谁读得美!!
C、站在华山的山顶,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做什么,说什么?(交流、讨论)
(a)、刚才很多同学说,他在山顶会忍不住跳起来、叫起来,这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情不自禁)
(b)、跟我们差不多大的寇准在情不自禁地在山顶做了什么呢?
出示: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c)、指名读古诗。质疑,哪些词语或句子不懂。
理解:更无山与齐
出示: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指名读,回忆这句话的意思。(没有一座山比华山高了。)
(d)、这首诗的意思藏在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中,谁能在课文中找出一二两句诗歌的意思?
(e)、这首诗是写华山的什么?(高大挺拔。)听老师来读一读!
指导朗读,读出气势,读出韵味。
寇准笔下的华山可真是高啊,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第二段,再来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大雄伟!(出示课件)。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老师特别喜欢寇准写的这首诗,同学们喜欢吗?因为他写出了华山的——高大壮丽、气势磅礴 ,所以他的先生也很喜欢。
(2)、出示: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A、 从些词语可以看出先生很喜欢寇准的诗歌?
B、 你能学着先生的动作和样子,读一读先生的话,称赞一下先生吗?(指导朗读。)、
(3)、寇准是宋代有名的丞相,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才——七岁,跟我们差不多大呀!你佩服他吗?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敬佩吧。(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小结。
同学们,我门国家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丽山川,在这片土地上有五座著名的大山,我们把他们称作“五岳”。其中,西岳华山以雄伟壮丽、高峻雄奇而闻名于世。同学想不想看一看其他四岳?(出示图片)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怎么能不赞美他们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赞美之情读一读《咏华山》配乐朗读全文。
四、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词:华、齐、岁
2、怎么记住他们。
3、说一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结构、各个部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老师示范书写,同时讲解,加强记忆。
5、在本子上书写,老师巡视。
教学反思:
咏华山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 “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针对这次研讨的主题:“潜心钻研教材,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把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具体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图画,再造想象,并能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从这节课的备课准备中,我有几下几点收获:
1、 低年段文本更需要认真研读。
在试教这篇课文时,我把教学中心指向华山的 “高”,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教研员指导我要开拓思维,深度挖掘,指导孩子理解出华山不仅仅是高,还很陡峭。于时,我找到一张关于华山石阶的图片,垂直向上。利用低年段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启发学生看图理解。从而感悟出“艰难”这个词语的意味,通过有感情的读表达了出来。
2、要学会巧妙处理重点的段落。
第二自然段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教研员提出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需要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第二段的前半部分其实是对诗文的解释,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文字。在这段教学中,我采用了贴图的形式,让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这段语言文字所展现的画面,孩子通过读书,思考,贴图,再读,这样的过程自然而然的产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后半部是这首古诗,试教时,我还具体说了其中的重点字的字义,花费力气但效果却不好。后来在教研员和许多老师的帮助下,我又重新研究了教材,理解到,只有前面做好铺垫,后面孩子才能理解出这首诗,自然就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出来。为了增加趣味性,吟诵时我还让孩子们加上一些动作,配上了一些音乐,力求让孩子入情入境。
3、写字教学要充满童趣的特点。
识字,写字教学一直都是低年段的重点,那么如何更高效的完成写字教学任务呢?从这次的备课中,我收到了很大的启发。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老师总是反复强调某个字的某一笔应该写在哪里等等,一个字讲了许多细碎的知识点,结果孩子听完后,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使得写字教学效果不明显。通过这次的备课过程,我知道教师是要多动些脑筋的,可以利用小儿歌,或者小口决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记住字的关键点,从而在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写字过程。
从我实际上的教学效果看,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教育机智不够成熟。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孩子答错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能够体现出常态的教学状况。在这节课中,当孩子答错时,我就有些慌张,不知道怎样才能引导他到正确的思维上来。通过后来叶老师和张老师的评课,我懂得,要顺水推舟,适时讲解出课文的重难点。
2、课堂预设不够开放。
在整体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我还嫌得比较保守,不够开放。其实后来想想,我应该更多的信任孩子,相信他们自己的独特思维,而不应该过多的牵引,让孩子走到自己设计好的框架里来,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展现他们的思维火花。
3、教学节奏把握不够。
上课过程中,我有些紧张,所以让整节课呈现出前紧后松的状态。其实之后反思,适当的停留也是能够帮助孩子有时间去理解,去回味。孩子出现答错时,不能急于跳过去,而是要慢下来,利用好这个契机再一次帮助孩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这次的研讨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语文的课堂上,只有充分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反思,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