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
教学目标:
1. 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变”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3. 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蝌蚪图片)师:同学们,这群小蝌蚪有话要对你们说:“大家好,我们是小蝌蚪!当我们看到别的小动物高兴的跟着自己的妈妈学本领、玩耍时,我们多羡慕啊!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你们能帮我们找找妈妈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一)读文
1.打开书151页,你们发现今天学的课文和前面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没有拼音)没有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交流学习方法:请教别人、查字典、根据形声字规律猜字音、联系上下文内容来猜等)
2.自由读课文,要求书平放,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用横线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字音。读完坐好。
3.师范读,要求书平放,边听边把自己不认识或拿不准的字音标上拼音。
(二)识字
1.要想读好课文,得先把生字词这个拦路虎打败了,有信心吗?
(1)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自由练读。
(2)小老师提醒读:在练读过程中,你发现哪个字音不太好读或者容易读错,提醒一下大家。
(3)指名领读。
(4)去拼音开火车读。
2.交流识字方法:你记住了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1)形声字:姨、披、顶。
(2)顶的页字边与头有关,顶表示事物的最高的部分。组词理解词义。
(3)鼓:组词记忆。打鼓、敲鼓,此时鼓是名词。课文中“鼓着一对大眼睛”是动词。
(4)迎、追:出示课文中2、3幅插图,看图理解面对面而来是“迎”,从身后而来是“追”。
三、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师过渡: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还会读吗?标出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1)出示蝌蚪图:看图说说蝌蚪长什么样?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指名读描写小蝌蚪的段落,其他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小蝌蚪的?(从头到尾)
师指导写作方法:我们写小动物的样子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从头到尾的写作方法。
(3)指导朗读:想象你自己就是这群自由自在游来游去小蝌蚪中的一员,谁来试着读读描写小蝌蚪的句子?
①指名读,指导读出蝌蚪“甩着尾巴游来游去”的快活、自由。
②指名学着蝌蚪的样子做动作来读一读。
③试着不看书,集体做动作背一背小蝌蚪的样子。
2.这群可爱的小蝌蚪让我们帮忙找妈妈呢。它们的妈妈到底是谁啊?(生回答,师板书:青蛙)
(1)从课文中找找描写青蛙的段落,用横线画出描写青蛙的句子。
①指名读
②做动作读
4. 出示蝌蚪和青蛙图片,问:蝌蚪什么样?(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青蛙什么样?(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师: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不可能吧?它们长的可一点也不像啊!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呢?
(1) 指名说
(2) 师:快来看看课文,看看书上和你说的是否一样。从课文中找出蝌蚪变成青蛙的句子,用“﹋”画出来。
(3) 指名读,师板书。
(4) 出示小蝌蚪身体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图片,和同桌说一说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并练习填空。(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四、指导书写
1.师过渡: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那么这个“变”字怎么写呢?打开书观察田字格中“变”的字形结构占格位置。(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下部“又”的横撇从横中线起笔)
2.师指导书写:这个字多像一个人啊,头在身体正中(、),肩膀宽阔而平坦(—),两个小竖(∣∣)表示身体,小手向两边摊开(,、),“又”表示交叉的双腿,要伸展,把小脚丫踢出来。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小蝌蚪一起去寻找它们的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自己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后长出了两天前腿,尾巴渐渐变短最后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得到了谁的帮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蝌蚪 变 青蛙
后腿→前腿→尾巴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