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 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③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④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①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②“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从过去所学关于月亮的诗文导人,要求学生背诵全篇或部分名句。一个学生背了,其他学生再背,不得重复。学生背得越多越好,不少于10篇或10句。前面“古人咏月诗词名篇名句”可供教师参考,在学生冷场时作提示之用。
再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从小以来某一次或几次赏月经历。有一首儿歌唱
道:“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由此启发学生进入回忆,或展开想像。
过渡到课文学习:在《月迹》这篇文章中,一群孩童是怎样寻月的呢?形成了对月亮的哪些认识呢?
2.整体感知课文
(1)明确文章要素: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
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明确寻月过程:
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
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3.深入研讨课文
问题一:
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们眼里的月亮,你能举例说明吗?
对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以孩童朴素的视觉感知来写月亮。如镜中看月,写月亮“是长了腿的”,“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院中望月,写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面有了什么东西”,等等,这里写的全是朴素的视觉形象,是关于月亮形状和色彩的最基本的感觉,不知道名称便不使用名词术语,拟人化的感觉更显然符合孩童的感觉特点。二是以孩童的生理感觉来写月亮。当听说月中也有自家院中有的桂树时,“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信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稍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感受到了桂树的馥郁花香,人间和月亮融为一体,“我们已在了月里”。显然,文中的月亮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月亮,不是思妇征夫眼中的月亮,更不是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
问题二:
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已如前所说。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问题三: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见前面文章特点之三“立意丰富而深刻”一段。
问题四: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有一新之感,不落窠臼。
4.迁移阅读
贾平凹写了多篇关于月亮的文章,各有特色。认真阅读《对月》一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