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夜莺的歌声》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采用了拟人、排比、双关、借代、反复的修辞手法,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接着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然后写游击队歼灭了敌人,小夜莺成功脱险,圆满完成任务。最后写小夜莺继续吹歌声,投入了新的战斗。“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设计理念: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进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的学习,学生将采取读、思、析、悟相结合,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中主人公的人物品质,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削、喂、哨、挺、斯、甩、踢、枪、防、鬼、汉、滚、毁、惯 2.新词: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垂头丧气、不慌不忙、聚精会神、模模糊糊、以防万一、断断续续、杂草丛生。 3.理解重点句: (1)“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 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感悟文意。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①出示生字课件正音。 ② 理解词义: 空旷:地方开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这里是指树木、建筑物等被破坏后的景象。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搭拉:向下垂。 木屑:木头的碎末。 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磨坊:磨面粉等的作坊。 球果:松树或其他树结的球形果实。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这里指兴趣非常浓厚的样子。 【设计意图】14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有的字见过面,有的字容易认读,这些就不需花太多力气;剩下的是学生觉得较难认的,我们可以多花时间,用多种方式帮助识记,比如加一加,换一换,说一说词句,理解11个词,先让学生在课文画出这些词语,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学起课文来容易理解。 3.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带路——联络——歼敌”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就不再问了”)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 第三段(从“德国兵”到“充满了树林”)写游击队歼灭了敌人,小夜莺成功脱险,圆满完成任务。 第四段(从“第二天”——全文结束)写小夜莺继续吹歌声,投入了新的战斗。 4、指名读全文。 5.教师小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脉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再指名读全文,抓住主线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6.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读一读下列的词语 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 烧毁、木屑、 蘑菇 呻吟、宛转、 兴致勃勃、垂头丧气 、不慌不忙 、以防万一、 聚精会神 2、那个同学来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板书) 按事情发展顺序“诱敌——入林——传信——摆脱”来写的。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