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有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29 08:11:47

教学片断:

针对课文中“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句话,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组织甲、乙组辩论:“当今社会,你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甲组:我们觉的做人就要像花生那样做人,因为它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地奉献,不像桃子、石榴那样爱炫耀自己。

乙组:甲组同学,我觉得桃子他们把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就像有特长的同学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样,是自信的表现,是推销自己,而不是炫耀。

    甲组:我们认为要学习花生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是非常可取的,是我们学生时代必须有的品质。

乙组:我们要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他们外表美,把果实挂在枝头,让人们来欣赏,有什么不好呢!就像那些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出场光彩照人,观众就先喜欢了,又很有才华,成功的机会更大。我们好多同学的理想就是将来做个节目主持人,所以我们要做苹果那样的人。

甲组:我们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中央电视台的崔永元并不帅气,张越并不漂亮,可他们主持的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得也不漂亮,但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 ...

教师总结:我们既要有花生的品质,也要有苹果的勇气与才华。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苹果们的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你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特别是你们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让老师很佩服。

 

教学反思: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这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以前在教学《落花生》的过程中,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面对新课程要求,在本课教学中,我提出一个辩题,为学生创造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所以许多学生说要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善于展示自已,张扬个性;还有的学生说“我既想有花生的品质,也想有苹果的勇气与才华。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苹果的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可见,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教他的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含义,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最终达到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