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5-13 20:14:11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在随文解析中正确读写“妒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3、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5、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

师:关于《三国演义》,你知道些什么?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红楼梦》、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将近200个不同的人物,各有特点。

出示三国人物的歇后语:曹操用计--又奸又滑,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师:《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其最吸引人、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就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去感受罗贯中笔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一、揭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草船借箭》就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的。

师介绍背景: 东汉末年,北魏曹操、西蜀刘备、东吴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是孙权的手下大将,都督,相当于现在的总司令。鲁肃?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课件出示三国形势图)草船借箭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出示课题后齐读)

 2. 读着这个课题,你觉得哪个字吸引了你的眼球?引起了你的关注。课文的题眼就是?借,围绕“借”故事讲了哪些内容呢?打开我们的课本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交流: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堂作业本第四题思考

师:课文交代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并设计陷害他);经过(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草船来借箭)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2、师:能找到相应段落分段吗:原因(l、2节)、准备(3--5节)、过程(6-9节)、结果(10)

3、现在,谁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小结: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概括长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是一个好方法。

3、媒体出示,指名读“起因”,这句话浓缩成一个词表达(妒忌)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把这个词语写在课文生字旁边,齐读第l句。

4、指名读“结果”,也浓缩成一个词表达(比不上  自叹不如)

5、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体会首尾呼应。师生配合读

6、周瑜从开始的妒忌到最后的自叹不如都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借助词语手册理解了词语意思,很会学习,那么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6-9自然段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评读、齐读此句体会雾大。)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3、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在你意料之中,瞧你得意的,(指导读句子)

4、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那我们把它改过来可以吗?为什么? “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原来诸葛亮知天文。板书:知天文。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6、原来如此,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7、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