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六下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稿(word版)
个 人 设 计 |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
第三单元一组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粹”,由《三打白骨精》、《词两首(如梦令李清照;渔歌子张志和)》、《螳螂捕蝉》三篇课文组成。《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词两首》万水千山总是情。多少诗人画家为水挥毫泼墨诉衷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
第三单元围绕“诗文精粹”这一主题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以及一篇自读课文《读书要有选择》。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打白骨精》描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如梦令》,词人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渔歌子》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借助“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明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读书要有选择》则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的方法。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4、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 5、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6、引领学生欣赏《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体验读书乐趣。 |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打白骨精》和《螳螂捕蝉》。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的内涵。 4、了解词这种体裁,背诵这两首词。 5、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 |
《三打白骨精》是经典名著《西游记》的片段。学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因为很多学生看过电视连续剧,对唐僧师徒四人比较了解。教学本文,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把时间放在了人物形象的探讨上。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我只是作好引导、点拨的作用。《螳螂捕蝉》以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学生都是在较大的自主空间内完成任务的。学生的思想自由而不散漫,时间自由而不无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良性竞争。从而培养了彼此的合作意识。整堂课,学生没有接受别人的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扎扎实实地探究文本,积累知识,丰富情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相遇,是师生双方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去体会文本所昭示的内涵的过程,同时允许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文本”是教师和学生的中介物,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伙伴。在师生对话之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先与文本对话,即与课文的作者进行交流,才能把语文材料的丰富内涵深刻内化,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共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情节简单明了,语言通俗易懂。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孙悟空三打”这一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感悟,进行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深刻对话,让极具个性化的充满正义的孙悟空形象深深印入学生的心灵。《螳螂捕蝉》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