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人音版小学第八册教案集”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人音版小学第八册教案集”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人音版小学第七册教案
- ·下一篇文章:人音版小学第九册教案
人音版小学第八册教案集
这个主题先由弦乐奏出,接着圆号与小号先后重复主题旋律的前半部分,然后乐队合奏主题的后半部分,更进一步加强了乐曲富丽豪华的色彩。
中间部主题B主要由弦乐奏出,调式转为b小调,旋律轻快活泼,具有诙谐曲性质,与主题(A)的庄严宏大形成色彩的对比:
最后,主题A再现,在雄壮的号角声中结束本曲。
作曲家介绍
亨德尔(1685~1759) 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因酷爱世俗音乐,后迁居汉堡,从事歌剧创作,1717年定居美国,1726年入英国籍。一生创作了46部歌剧,32部清唱剧,其中《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力士参孙》、《犹大·马卡白》等尤为著名。此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亨德尔大半生在英国度过,并在那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因此对英国的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伦敦。
3.管弦乐《船歌》
本曲原为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第三幕的主题歌,以女声二重唱的形式演唱。但现在人们更常听到的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
“船歌”,不仅是本曲的曲名,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它是一种具有歌唱性的优美旋律与摇摆般伴奏音型的声乐曲或器乐曲。通常为6/8拍子,中等速度。伴奏常以固定的音型描绘水波荡漾的形象或模仿船身均匀地晃动和摇桨的动作。本曲具有这些特点。
乐曲的引子显示了模仿水波的伴奏音型:
上下微微波动的旋律线在这一音型的伴随下,合着水波的节奏进行,仿佛小船上的人们轻轻地摇动双桨,划破了静如镜面的河水。
这条旋律线在小三度音程的范围内上下移动,显得十分平静。随后,波浪型的旋律线波幅增大,渐渐移高,小船的摇晃感增强了。
随着旋律的展开,音乐的情绪也逐渐高涨。随之而来的又是开始时平稳恬静的旋律,但在后两乐句时,旋律先作直线上行,这是乐曲中的高潮,然后缓缓落下,进入尾声。
音量渐渐转弱,模仿水波的音型绵绵不断,宛如小般远去,载着歌声、桨声消逝在河湾尽头。
歌曲《船歌》是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二重唱。开始两个乐句为齐唱,波动起伏较大的两个乐句用三度和声演唱。接着是采用模仿的复调手法:
尾声也使用复调手法,先由次女高音唱出,女高音紧随其后:
尾声的“啊”则由女高音先唱出,次女高音作应和,最后融合在一起,歌声渐弱而结束全曲,非常富有意境。
4.歌曲《小螺号》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通过“小螺号嘀嘀嘀吹”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乐句4小节,曲调规整。第一乐句的节奏型贯穿于四个乐句之中,紧凑的节奏使得旋律明快而富于弹性,情绪欢快跳跃。第三、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重复变化,尤其是第三乐句句中的七度大跳,形象地表达了螺号声声,盼望阿爸快回时的急切心情。第二乐段节奏拉宽,每句的尾音音调拉长,使人感到旋律舒展而又优美,波音的运用更营造了沙滩的宽阔和湛蓝的海水这一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然后曲调从“6 - 5 -3 -0”逐渐下移。最后结束在“1”音上。抒发了少年儿童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5.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它是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一首优秀的二声部童声合唱歌曲,曾获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评选一等奖,至今仍传唱不衰。歌曲曲调优美抒情,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它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层层展开,音乐富有动感,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意境之中。合唱部分为短小的副歌,开始的两个小乐句采用了宽紧相间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划着双桨、轻舟前驶的情景。最后一句是第一乐段乐句的变化再现,使音乐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五课《童年的回忆》教学参考
教 学 目 标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
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教 学 内 容
聆听《彼得与狼》 教学基本要求
1.该作品采用朗诵和音乐交替进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性节展开,所以吸引学生聆听是不成问题的。但该作品演奏的时间较长。达20多分钟,因此复听一次,在一节课内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一节课内只能听一遍。
2.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内容,要求大家仔细听音乐,并提出以下要求:
(1)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2)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讲故事、做表演。
如:
或
(3)在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动作相互交谈,但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聆听。同样也要求教师不要插话,也只能用动作与学生交流。
3.听完后,组成七人一组(宜学生自由组合),并各自担任其中一角色,听音乐片段做即兴表演。
4.插放其中一片段,如最后彼得用绳套把狼套住→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七人一组作即兴表演(或讲故事)。
5.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含时间及学生情绪),可适当调控次数及形式。
6.小结: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 教学基本要求
1.回忆导入
设问:你能回忆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吗?例如我曾去过上海外滩,对那里的黄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师生讨论。(为最后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创作作铺垫)
3.欣赏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范唱。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白桦林”的赞美。
设问:歌中唱出哪些赞美的调句?
4.学唱曲调:
(a)关于拍号。歌谱的拍号为2/2拍,在教学时,原则上不必讲解该拍号,教师可简单一笔带过,要求学生按4/4拍号来学唱歌谱即可,并用4/4拍指挥图式来学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