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人音版小学第八册教案集”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人音版小学第八册教案集”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人音版小学第七册教案
- ·下一篇文章:人音版小学第九册教案
人音版小学第八册教案集
现在我们听到的音乐还加入巴赫所写的另一首《小步舞曲》,由于是g小调,所以与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形成了调性、调式的色彩对比。前者显得更为明朗,后者则给人以淡雅柔情之感。最后,《G大调小步舞曲》再次出现,构成了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听来也别有意趣。
乐曲用弦乐和羽管键琴演奏,更能体现17、18世纪时期的巴罗克音乐风格。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从容,节奏平稳,能表现许多礼仪上温文尔雅的动作和意境。最初流行于17世纪法国宫廷之中,后演变为3/4拍。18世纪以后,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器乐创作中,往往在奏鸣曲、交响曲中采用此体裁作为套曲的第三乐章,在风格特点上也有了演变。
作曲家介绍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他的创作手法以复调为主。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康塔塔》(指有乐队伴奏的世俗或宗教合唱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歌曲《我和提琴》
这是一首D大调挪威儿童歌曲。3/8拍,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重复,曲调轻盈跳跃。第三、四两乐句旋律同样完全重复。曲中出现了“”节奏,使得音乐更富有动感,形象地表现了“我和提琴”在一起时的欢乐心情,表达了音乐永远伴随着我一生快乐的美好愿望。第五乐句在第四乐句间的五度大跳更使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的高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执著的追求。
5.歌曲《跳吧,跳吧》
这是一首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基本节奏“,”贯穿全曲,曲调欢快跳跃,富于舞蹈性,情绪热烈欢快,它形象地描绘了人们欢唱舞蹈时的欢乐情景。第二乐句曲调作了五度的大跳与第一乐句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欢乐的情绪时起彼伏,把新疆塔塔尔族人民豪爽的性格和欢乐舞蹈的热烈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第三课 《家乡美》教学参考
教 学 目 标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东方明珠》(上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海南 ),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五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教 学 内 容
聆听《故乡是北京》 教学基本要求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 5 ”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 1 1 ”为宜。
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教学基本要求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
(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聆听《东方明珠》 教学基本要求
1.地方标志性建筑导入:上海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位于浦东陆家咀建造了一标志性建筑--电视塔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征?(由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组成,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2.大家看着教材上的歌调,欣赏一遍录音。
设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深情、浪漫)
3.再聆听一次。全曲在演唱形式上是怎样处理的?
(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歌词上标出,独、合……)
4.请大家谈谈:哪句是独唱( 哪个声部 )?哪句是合唱?合唱有没有区别?
师生讨论。(先是合唱、然后是女声独唱,中间还有女声伴唱。合唱形式有一种是女声合唱,另一种是男女声的混声合唱。)
5.再聆听一次,进一步体验这些演唱形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与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关系?这需要静静地听、深深地思考。
6.请大家发表见解。
7.合着歌声即兴表演。
8.小结:对东方明珠的赞颂,不仅是一个人、一群人,是全国人民、男女老少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表演《杨柳青》 教学基本要求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