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 教案 第十册五年级第六课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2-05 09:47:30

2、聆听《京调》,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京剧唱腔的模唱;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录象,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

李玉和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某地的一名铁路板道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一家三口,祖孙三代,却无血缘关系。这是一个特殊的革命家庭,他们都投身于抗日活动中,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机智勇敢的殊死斗争。这是现代京剧《红灯记》叙述的故事。剧中女儿李铁梅虽年少,但也从其父李玉和与革命同志的秘密接触中猜测出他们所从事的革命抗日工作,并流露出无限的敬佩之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就是小铁梅所唱的唱段。

这段脍炙人口的唱腔运用京音字调,旋律比较新颖,突破了传统〔西皮流水〕的音调模式。在节奏方面具有个性化、新鲜感的节奏形式,显得活泼清新。尤其是唱腔中节奏形式与唱词内在节奏规律吻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与内心的情感。唱腔中“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一句特意重复了“虽说是”,模拟着小铁梅善于思索、边想边说的情态,“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中对“妙”、“能”、“猜”等字的精心处理,都生动地表现了铁梅揣测、观察时活泼、得意的神态。这个唱段具有清新、明朗又略带单纯、幼稚的趣味,反映了铁梅人小志大、天真淳朴又似懂非懂的性格特征。

 

二、简单介绍“西皮流水”是什么意思?——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三、复听音乐:

1、  全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

老师知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

2、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

            “眼”(弱拍)跟唱。唱会一句再唱下一句。一句一句学唱。

            第一句:从开始到“不登门”。

              第二句:从“虽说是”至“还要亲”

            第三句:从“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几分”。

            第四句:从“他们和”到“红亮的心”。

            演唱时指导学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分句演唱时,教师适当点拨每句的情绪的起伏。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

3、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

4、请基本模唱像样的1—2位学生试唱。

5、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京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

3、4、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跟唱。

5、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晋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

 

四、在聆听了前两首现代京剧的基础上欣赏笛子演奏的《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1)设问: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哼唱: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设问:全曲分为几部分?如果第一主题用A表示,第二主题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结构图式是怎样的?(ABABA)

笛子与乐队《京调》

  这是一首采用京剧音乐素材写成的民族管弦乐曲,由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编曲。乐曲是根据京剧音乐中典型音调如西皮原板(一板一眼,即2/4拍)和流水板(有板无眼,即1/4拍)等音调缀成。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在实际演奏时,曲中的第一、第二段重复一次,形成ABABA的结构。

 乐曲一开始采用京剧中“过门”的音调为引子,由乐队合奏。接着呈示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

  这是由清脆明亮的曲笛吹出的京剧曲牌,给人以明朗、轻松之感。过门乐句之后进入中段,由曲笛吹出了新的模仿唱腔的曲调:

 这一舒展的音调与第一部分主题音乐那种活跃欢快的旋律形成了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最后,突然速度减慢,曲笛吹奏散板的京剧唱腔,全曲告终。

 

 乐曲虽然短小,手法简洁,但构思别具一格,富有京剧的韵味,使人充分领略了京剧所特有的情调。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五、老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歌曲《蝈蝈与蛐蛐》,初步掌握用京剧唱腔的唱腔曲演唱,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

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2、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动手画一张京剧脸谱,进一步了解京剧渊源的文化和底蕴。

3、学习按步骤临摹京剧脸谱。根据谱式、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分组合作设计一套京剧脸谱。 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学唱学生对于京腔京韵的模仿;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

 1、 学生:脸谱资料、铅笔。制作好的脸谱底板,水粉色、调色盘、毛笔。

   2、 教师:课本、京剧脸谱资料、图片、录像、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蝈蝈和蛐蛐》; 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设问:歌曲讲述什么内容?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