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江淮 第二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2-10 09:51:42
第四单元 情系江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靖江民歌《打麦号子》

    唱:《打麦号子》
    动:歌表演《打麦号子》

教学目标:
    1.欣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能用一领众和的形式,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3.能积极参与歌表演《打麦号子》的创编活动,并能大胆地当众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难点:采用一领众和演唱形式时,领与合的相互衔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歌《杨柳青》,今天,我们用扬州方言再来唱一唱。
    师带生跟音乐复习歌曲。

    师:《杨柳青》是流传于江苏一带的民间小调,是民歌的一种,除了小调,山歌和号子也属于民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并唱唱号子。
    1.生谈谈自己对“号子”的理解

    2.师小结:“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它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是人们在从事繁重的劳动时,为了使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产生的呐喊。当这种呐喊具有节奏性旋律性时,便形成了“号子”,后来“号子”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歌曲体裁。
  二、欣赏。

    1.生听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
    思考: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给你怎样的感受?

    2.师小结:“号子”常见的演唱形式有合唱,一领众和。这首《打麦号子》采用的是一领众和,这样的演唱形式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引起听众共鸣。
 三、学唱歌曲。

1.再听号子,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同学分析歌谱,找出相同的部分。

前八小节是1+1的结构,没有旋律,都是规整的八分节奏。
中间八小节发展成2+2的结构。

最后八小节基本是中间八小节的反复。
3.学习前八小节。

前八小节是劳动的呐喊,可采用师领生合再交换的方式学习。
要求呐喊有一定力度,烘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4.学唱中间八小节。
分句跟琴唱,唱准相似乐句。

教师示范下滑音的唱法;注意唱准3/4拍这一小节。
5.学唱最后八小节。

唱一唱与前八小节不同的地方。
后十六分音符替代了小附点节奏,吐字要清晰。

6.学生跟范唱完整默唱歌曲。
7.学生跟琴完整唱歌曲。

8.教师问学生:号子中出现两处三拍子的节奏,如改成二拍                           子,会给人怎样的感受?
教师分别组织学生唱唱两种不同的拍子。

9.师:同学们,我们也来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唱唱歌曲。
师生或同学之间进行,注意衔接。

 三、歌表演。
1.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个劳动场景,加工提炼劳动语言。

2.根据教师的指导,实行分组创编,主题自定,开展小组竞赛。
3.各小组汇报表演,表演时邀请其他小组做群众演员,配合喊号子,烘托气氛。

4.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进步奖、最佳领唱奖等。

 四、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靖江民歌《打麦号子》,老师还找了一首《船夫号子》,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生听《船夫号子》,在歌声中下课。………………………………【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