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10册全册教学设计
三、表演《春雨蒙蒙地下》
1.气象知识导入: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设问:
(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
(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
(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2.欣赏歌曲范唱。设问: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
(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4.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正常的强弱节奏:
改变了强弱关系,产生了切分音: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有读谱困难
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歌词词义讨论。
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景抒情)
(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有情。
四、切分音巩固练习
1.改写成 节奏,并唱一唱:
2.注意最后一节的改写。
3.师小结本课。
第二课 《欢乐的村寨》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目标:
1.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初步了解佤族的风土人情,体验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
2.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并能用自制的头饰、围裙,用藏族舞步随音乐边唱边舞。
教学重点:
1.感受佤族和藏族人们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载歌载舞、无限的欢乐心情。
2.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巴塘连北京》
教学难点:
《巴塘连北京》中 1665 5 ︱ 5 6 653 的跨小节切分音。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打击乐等。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组织
教学 学生随《北京的金山上》自编动作进教室 为表演《巴塘连北京》做铺垫。
聆听
《阿
佤人
民唱
新歌》 一、引入。
师:我国有56个民族,你知道那个省份是居住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在云南的沦源、西盟一带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佤族。 我们一起去看看,佤族同胞在做什么呢?(大屏幕出示佤族木鼓节图片)。我们运气不错,佤族同胞正在过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木 鼓节。师简介木鼓节。佤族是一个世代耕耘,狩猎的民族,他们的文化、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出示佤族狩猎舞和农耕舞图片),你能说说佤族舞蹈有什么风格吗?(粗狂,古朴)。
今天我们要听阿佤人民唱一首新歌——《阿佤人民唱新歌》
二、初听歌曲,设问:歌曲歌唱了谁?(毛主席)
用怎样的情绪唱的?(欢快等)
三、再听歌曲,问:你觉得哪句最具有佤族音乐的风格?(江山木罗)告诉学生这是佤族民歌中常用的衬词,用以表达欢乐、友好的情绪。请学生跟老师唱一唱这一句。
四、复听歌曲,学生随歌曲自由表现,可选择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可自编动作舞蹈等。
佤族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民族,通过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佤族,帮助他们更好的体验佤族音乐的风格。
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体验歌曲的风格和情绪。
表演
《巴
塘连
北京》 一、引入。
侗族的歌舞太热烈了,咦!你们听,这又是哪个少数民族村寨传来了歌声?老师清唱《巴塘连北京》,然后学生讨论。(藏族)第二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曲调风格进行讨论。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一首藏族的歌曲《巴塘连北京》。
二、再听歌曲,讨论: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
2.巴塘和北京是怎样相连的?(彩虹桥)
师:说明巴塘人民热爱祖国,心中向往北京。
三、学习曲谱。
1.老师弹奏曲谱,让学生找一找跨小节切分节奏 X X︱X —
学生找出后,唱一唱第二和第四乐句,并引出难点: 1 21 6561 ︱ 1665 5 ︱ 5 6 653 ‖(大屏幕出示)师:这也是一个跨小节的切分音。
(1)老师划拍范唱。
(2)学生练习。
2.请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跟琴唱整个曲谱。
四、学唱歌曲。
1.再听录音。
2.有感情朗读歌词。
3.用优美的声音演唱。
五、表演歌曲。
1.复习藏族的几个基本舞蹈动作。可以让班中舞蹈好的同学示范一下,其他的学生跟着做一做。
2.穿戴自制的头饰、围裙,边歌边舞。
老师的清唱让两个环节连接自然,又在无形中让学生听了一遍歌曲范唱。
切分节奏是本首歌曲的难点,也是歌曲风格所在。层层深入,让学生有坡度的掌握,学习起来比较自然容易。
最后的情景表演让学生更深的体验歌曲的情绪、风格和所蕴涵的藏族文化。
结束
部分 1.师:我们还沉浸在佤族,藏族欢快的歌舞中,但下课的铃声响起,让我们把欢乐带到课外吧!
2.学生随《巴塘连北京》自由动作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迷人的火塘》
教学目标:1.用优美的情绪演唱《迷人的火塘》,表达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初步了解侗族的风土人情。
2.学习 “XXX, X X. ” 切分节奏,以更好的表现侗族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迷人的火塘》。
教学难点:歌曲合唱部分的均衡,和谐。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图片等。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