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飘带之歌》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3-14 07:23:43

你的课,我在评课时是理解为歌唱课的。原因是:你的教学,不像欣赏课,唱歌也不突出,是两不像,如果对应一节黄山的课,可以对应《队歌》,而且这个课排在一等奖靠后的位置,原因也是又有欣赏,又有教唱,欣赏和教唱都有点不深入,没有教唱课的显现的演唱效果体现,也没有欣赏课的明显的音乐要素的关注,可以说,选择一首歌曲既教唱又欣赏,一般来说并不是最佳的(当然不能绝对讲)。

你选的这首歌,思想意义深刻,歌词内容丰富,歌曲旋律优美,并不是上不出好的欣赏效果来的。你的手段,不少是有效的。但是,学生的音乐体验,并不够深,甚至一些学生把凳子弄得“咚咚”响,其实是学习涣散的表现,说明你的教学中,有一些环节,不能牢牢吸引学生。尤其当学生在演唱中,不能深入体验歌曲的美感时,是难以从“音乐”的角度来品赏的,而学生最投入的表现,却是在朗读歌词上,这表明,你没有从音乐上让学生“欣赏”会这首歌曲,学生只从比音乐更好理解的“歌词”上去“欣赏”歌曲了。

在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这类歌曲的教学中,情感当然是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将情感凌驾于音乐之上,情感只有依附于音乐而生成、唤起,这才是符合音乐教学理念的。有时,一首歌曲的演唱处理环节中,会专门通过语言等作情感铺垫,但那种铺垫会在演唱中转化为有情感的声音,是有效的。而在歌曲欣赏中,对歌词的“强化”教学,会冲淡学生对音乐的其他方面的关注。

如果你把某句感动人的歌词的旋律拿出来教唱一下,分析一下,旋律的表现力强在哪里,加上歌词后是如何通过音乐更加增加了文字(歌词)的表现力的,让学生聆听、演唱无词的旋律,念一念无旋律的歌词,再来聆听、演唱有旋律的歌词,这样,音乐与文字的结合的魅力才会让学生领会,歌曲的欣赏的核心才抓住了。而这一系列环节中,还有一个适当的度的把握,有教学的时机,问题设计与询问的技巧等。你的教学中,上述几方面有一些体现,但还不够。

再来看你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你定得很详细,也落实得非常好,这是亮点。但不足之处在于,有过于强调的倾向,如你的课的导入环节,设置得过于繁琐,音乐的聆听感受体验进入太迟,这是不足。

过程方法目标,你也定了很详细,这是非常好的,但过程的编排是有科学性的,“体验、模仿、想像、创造”等不是随便组合就有效果的。一般,音乐的欣赏,应先后听觉,再有联想,有了联想,才有体验,要加强联想,需要借助听觉之外的手段,如视觉、动觉、语言等,要加深体验,也需要采用听之外的手段,如模仿、演唱、表演等,这便是欣赏的规律。你的教学中,虽然方法多样,但一些是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才造成学生对听音乐的过程反应一般,而又由于学生重视语言与情绪渲染,学生被音乐之外的东西所感动,自然在强化思想性的同时,弱化了音乐性。

你的知识技能目标,关注了音乐要素,但在教学中,对于知识的理解,除了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外,更要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到,没有深入的体验,没有结合有效的聆听、模仿、比较、演唱等过程,是不能真正领会的。对于演唱目标上,你只让学生初步唱会歌曲,这是最难把握的目标了,什么叫初步,怎么样才是初步,听课的人如何认定初步的程度,学生会满足于初步这个程度吗?你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把知识技能目标定在模棱两可的初步上。如果目标不定在初步会唱,甚至没有会唱的要求,而专门分析句子的旋律表现特点,与歌词结合的表现特点,其中所承载的思想性和历史知识等,这倒更容易体现欣赏教学的特点。同样,把歌曲教学目标定得唱会而不是初步唱会,教好后再深入分析、欣赏,也是能体现教学效果的。但恰恰就是不上不下的初步学会,给学生造成了不圆满,给听课者造成了不圆满的感觉。

以上只谈了一些大概的,还有细节上的问题就不展开谈了。你的教学的研究意识,创意精神,实践勇气,都是很好的。通过这节课,你可以总结一些经验,更好地把握音乐教学的角度,使目标定位更明确。

记住,唱歌课一定要会“听”学生的声音,并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导,欣赏课一定要会“听”出音乐中的“语言”并唤起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注意。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