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册音乐备课材料 中小学音乐第十一册教学
景宁县中小学音乐第 十一 册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第一单元 同一首歌
教 学 目 标
(一) 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二) 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曲情感的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三) 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能根据感情需要用抒情的、连贯的声音或热情激动的声音进行演唱,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尝试用二声部演唱此曲。
(四) 学习秧歌知识,创造性地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五) 学习有关合唱知识,知道合唱的声部及各声部位置。
教 学 建 议
第一课时:学习演唱《同一首歌》。学习二部合唱,结合歌曲学习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演唱形式。
第二课时:复习歌曲。结合聆听《我的祖国》和《大中国》;结合“编创活动”,学习秧歌动作为歌曲伴舞。
也可以在第一课时欣赏《我的祖国》、《大中国》和《同一首歌》,进行相应的“编创活动”(歌曲情绪、风格、演唱形式的比较,设计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进行歌伴舞),第二课时再学习歌曲《同一首歌》。
教学重点:学习有关合唱知识,知道合唱的声部及各声部位置。
培养学生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声部演唱
第二单元 草原牧歌
教 学 目 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 学 建 议
第一课时:学习演唱《银杯》,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结合学习歌曲和聆听进行“编创活动”。
第二课时:学习演唱《小黄鹂鸟》,练习二部合唱,欣赏《万马奔腾》。结合学习歌曲和聆听进行“编创活动”。
第三课时:学习演奏《筷子舞》。结合本课的歌曲和欣赏曲学习,进行“编创活动”。
教学重点: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重复手法的旋律编排
乐曲旋律的演唱
难点:乐曲旋律的演唱
第三单元 多彩的美洲
教 学 目 标
(一)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二)能够演唱歌曲《红河谷》和《拉库卡拉查》,能表现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歌。
(三)聆听《平原,我的心》和《化装舞会》,能够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四)结合歌唱、欣赏活动,参与敲打节奏等创造性活动。
教 学 建 议
第一课时:学习演唱《拉库卡拉查》,欣赏《平原,我的心》。结合学习歌曲和聆听进行“编创活动”。
第二课时:学习演唱《红河谷》,练习二部合唱,欣赏《化装舞会》。结合学习歌曲和聆听进行“编创活动”。
第三课时:继续学习歌曲《红河谷》。结合本课的拉丁美洲歌曲、乐曲,进行“编创活动”。
也可作如下安排:第一课时,集中欣赏《拉库卡拉查》、《红河谷》、《平原,我的心》和《化装舞会》,结合欣赏进行有关拉丁美洲音乐的“编创活动”。第二和第三课时练习演唱两首歌曲,练习二部合唱,学习用英文演唱《红河谷》。结合歌曲学习进行相应的“编创活动”。
教学重点: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难点: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
第四单元 芬芳茉莉
教 学 目 标
(一)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乐于进一步搜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二)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根据民歌《茉莉花》改编的合唱,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三)欣赏《图兰朵特》中《东边升起月亮》合唱及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出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
(四)能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每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任务。
教 学 建 议
(一)课时安排 本单元约用2课时,一课时用于欣赏三首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及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学会在风格上的感受体验;另一课时主要用于合唱《茉莉花》的学唱,综合练习活动。
(二)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合唱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用自然和谐的声音唱好这首歌曲,这也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基础。要让学生在歌唱学习活动中充分感受歌曲旋律的流畅、歌词表达的含蓄与细腻等风格特点。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大,音域较宽,学生演唱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对歌曲规定的调高作适当的调整。教唱时老师要提示学生(尤其是在高音区)不要大声喊叫,要讲究声音的自然、和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演唱合唱。建议老师在教唱时多给学生提供听赏的机会,可由老师范唱或让会唱这首歌的同学为大家演唱,其目的都是使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尽快地熟悉旋律和歌词。
(三)这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风格特征,教学中可将与歌曲相关的人文地理等知识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到歌曲的情境中去体验歌曲的风格特征。《茉莉花》(江苏)歌词中的“满(园)”、“(花)开”、“(香)不过”等字都能较典型地体现吴语方言的特点,如果能让学生用方言模仿演唱歌中的片断,将会使他们对歌曲的风格有更深的体验。
(四)课本中提供了三首在不同地区流传的《茉莉花》,教学中可将它们进行对照比较,让学生感受它们在风格上的差异,并初步了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和认识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的混融性。
(五)将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介绍给学生,是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能感受到民歌与歌剧音乐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此外《茉莉花》还被改编创造成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如:在香港、澳门回归的庆典仪式上,由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军乐合奏《茉莉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上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的民乐合奏《茉莉花》(刘文金编曲)、丝弦五重奏《茉莉花》等等。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茉莉花》在国内文化交流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地位,使他们对《茉莉花》的认识得以升华。